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芳  刘泽文 《科技和产业》2021,21(8):170-174
中国高速铁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铁的建设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产业联系.基于河南省2005—2018年17个地级市的数据,将高铁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将高速铁路开通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结合.构建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实证模型;并进一步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及大小.运用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正向影响、且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思莹  李政 《南方经济》2020,39(5):49-64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内在依赖性。从理论上讲,作为联接不同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高铁开通为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会促进高铁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快知识传播与溢出,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并缩小高铁城市之间创新差距。文章基于我国2003年至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提高了城市通达性,强化了高铁城市内部知识与技术溢出,带动了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并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俱乐部效应",促进了高铁城市内部科技创新的均衡化发展,缩小高铁城市创新差距;另一方面,高铁开通也会强化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科技创新的二元化发展趋势,拉大两者创新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3.
郭源园  吴磊  曾鹏 《南方经济》2022,41(11):128-140
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也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大都市区乃至城市群内部高铁出行日常化、公交化的背景下,城市内高铁站点的选址对于提升城市效率往往有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铁路站点的选址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历史条件下的高铁站点选址远郊的现实原因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目前城市发展和高铁出行不断增加的现状,讨论了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高铁站点的必要性,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站"和"城"两维度对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效益(交通网络效益和经济集聚效益)进行分析,结合对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为实证案例的成本分析,探讨"站-城"融合视角下的中心城区高铁设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优化中国航空客运网络发展,选取2000—2018年中国定期通航的运输机场所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高铁开通对中国航空客运网络连通性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中国航空客运网络连通性水平;高铁开通对节点中心性的提升作用不受该城市所处区域的影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城市中心性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城市。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基于此背景,文章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匹配度函数,并划分出耦合系统匹配度类型。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10-2012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看,武汉、郑州、长沙等3个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性较好,而合肥、南昌、太原等3个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性不够好。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凭借其特有的技术经济特性成为影响城市贸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其对城市进出口贸易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需进一步探索。通过对三个开放等级度56个城市的2006-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出高铁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情况。结论表明:高铁对开放程度较低城市的贸易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对总体城市的贸易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高铁主要是通过促进城市进口贸易的发展来提升城市贸易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凭借其特有的技术经济特性成为影响城市贸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其对城市进出口贸易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需进一步探索.通过对三个开放等级度56个城市的2006-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出高铁对城市贸易发展的影响情况.结论表明:高铁对开放程度较低城市的贸易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对总体城市的贸易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高铁主要是通过促进城市进口贸易的发展来提升城市贸易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铁带来的旅游交通格局变化会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产生影响。文章基于旅游交通可达性模型和旅游经济联系模型,研究高铁对江苏省13个设区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省内各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但提升程度不均衡;高铁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形成了高铁旅游带。根据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提升幅度划分,徐州、苏州、无锡、镇江、宿迁、南京、常州为高铁强驱动型城市,淮安为高铁明显驱动型城市,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扬州为高铁弱驱动型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首都经济圈的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网络.定量分析首都经济圈各城市通达度的变化.评价高铁对首都经济圈区域通达度的影响.进而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2008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的数据来建模验证,探讨了土地市场发展和土地出让金对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土地市场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二是土地出让金(土地成交价款)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影响。三是土地市场发展结合着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是土地出让金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并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贵州至广州高速铁路的建设为背景,通过对贵州沿线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探索贵广高铁建成后对贵州沿线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间的经济影响。分别从辐射效应,经济融合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贵广高速铁路发展的建议与,为贵州沿线以城市各区域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更好的融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经济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区域内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产生的作用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探究三者间的关联性,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面板数据搭建模型,借助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越强,其区域经济越发达;增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增强二者的互动联系;在其互动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之中,城市集聚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开启了铁路的"第二个时代",正带来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收缩,形成"收缩的大陆",提高了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通速度。然而,高铁对空间经济的影响仍存在广泛的争论。本文通过使用2006-2010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估计方法,来实证检验高速铁路的开通是否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放缓通道的背景下,从短期来看,高速铁路并没有起到引领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交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网络的日益完善,高铁沿线城市纷纷步入了高铁新城的建设之中,为城市发展开拓了新区域,但能否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是高铁新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鉴于国内高铁新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深入分析现有高铁新城的建设背景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选择发展模式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力求为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90-2005年间的41个国家为样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伙伴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参与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对本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即参与南--北型和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经济增长,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90-2005年间的41个国家为样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伙伴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参与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对本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即参与南——北型和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经济增长,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视角,理论剖析高铁建设作用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进而将空间计量模型与多时点双重差分相结合,从服务供给强度层面实证考察高铁建设如何影响高铁城市之间、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生产率差距。研究表明,高铁建设能够显著提升高铁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同时能够影响周边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其空间溢出效应在1.5 小时 -2 小时的通勤时间内相对密集;高铁建设能够扩大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之间、高铁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生产率差距,且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中的不平等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非国有企业中尤为突出;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是高铁建设实现制造业生产率进步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工资薪酬对高铁建设所引致的企业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锦婷 《科技和产业》2024,24(9):221-226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是我国最具典型代表的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基于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比结果,运用2012—2021年我国66个地级市的数据,应用双重差分(DID)法,系统评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准回归分析和稳健性结果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研究结果为全国文明城市评比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实证依据,为优化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1~2009年我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引入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了海空双港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港口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海港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内河港;拥有民用机场城市的经济增长率要低于无机场的城市,表明民用机场基础设施并不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在中西部地区兴建民用机场并不利于缩小区域差距。结果显示,港口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短板"所在,而机场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都市圈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检验:1991—200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长三角都市圈16城市“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第二,期初的技术禀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影响很大,其传导机制是期初技术禀赋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各地政府经营城市行为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第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切忌对引进外资持盲目崇拜态度。伴随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FDI对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通过与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