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其正义观,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种正义观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正义价值,具体表现为独特的法治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国际法的调整。为了践行这样的法治正义,中国需要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为国际法准则,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实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马克思的各个主要著作中都有提及此思想。它涉及到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更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相一致。在当代,习近平主张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因此,只有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联系,才会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儒家交往伦理既有内在一致性,又超越了儒家交往伦理中蕴含的解释性理念,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理念是儒家人与自然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力因素纳入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范畴,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动态平衡发展。“和而不同”理念是儒家人际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蕴含对和谐交往状态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宽了这种追求的范围,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天下大同”理念是儒家国际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蕴含对不同国家交往中大同图景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致力于将大同图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发展与共同体密不可分,马克思从共同体角度考察了人的发展问题。按照人的发展程度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共同体也经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以及“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形态,不同形式的共同体与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新动态所提出的创新性共同体形态。为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文章在深入分析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三大思想意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革新。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紧密联系,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理解共享发展理念需把握好共建、共享、共富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要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密切联系,并且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和构建共享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交往的实质,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向作用理解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并从现实、实践、价值三重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探讨了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当代价值,即在于用马克思世界交往的理论指导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赢得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8.
资本扩散的无尽过程不断将整个世界卷入到资本的循环圈,从而呈现出了一个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和怎么对待世界性问题。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凝聚各国共识,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的提出,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全人类幸福为出发点,创造性提出的中国方案。由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和共同挑战出现而生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的命运交汇点,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起于利益共生。但利益的纽带会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断裂,要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可持续的构建,必须达成基于共同利益的文化共识。在此过程中,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力;继续推进全球化,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基础;不断推进民心相通,以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外交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阐述,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不应仅仅从国际事务层面,而更应该从国内事务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国的发展价值.如何实现"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通,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根据不同的载体,本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为社会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等,以此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等思想内涵,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应对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积极尝试,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道路。针对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开展细致研究,深入理解相互之间的共通点,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和合文化层面得到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充分厘清了共同体脉络,并指出"真正共同体"思想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清当前全球大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世界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产物,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科技观是立于现实、关注人的科学技术思想,与当今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目的主体的一致性——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奋斗目标的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其目标信念极具现实性的融入到其科学技术思想建设之中。文章将从科学技术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经济推动与人的解放、科学与人和自然等维度剖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推动经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蕴。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诠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旨趣,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丝路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新时代丝路精神的弘扬要凝聚思想共识,扩大丝路精神弘扬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现丝路精神弘扬的生命力;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提升丝路精神弘扬的实践感染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掘弘扬丝路精神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的飞跃,也是在中国本土化的创新过程和"一带一路"等具体实践检验的过程。文章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背景并阐述其重要意义、挖掘其现时价值。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帮助解决全球治理新问题,为促进全球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本质要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的科学方法,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导向,实现了认识论、重点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同时中国奉行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正在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政府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中国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主要是:主动转变发展模式,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大力倡导人文外交。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特征等,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过程及国内国际的响应。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外交;加强全球治理,担负起大国的责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向世界奉献的重要思想和公共产品,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高度,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不忘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目标和使命而向全世界呈现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理念倡议,更成为统领中国对外政策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价值基础、构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赵丹 《改革与开放》2012,(8):130-131
进入21世纪,全球处于“世界一体化”阶段,新技术革命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此时,我们借助于马克思的交往观,从而正确、科学的认识网络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网络交往的最终发展趋向是现实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