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文明新论举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方面的规定性.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何帆 《科技和产业》2022,22(2):231-239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政府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出发,研究政府动力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从来自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出发,再结合在江华县的实地调研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两部分的初步判断,进而分别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也是中央对21世纪中国文明建设模式和体系的科学概括。什么是生态文  相似文献   

4.
牛东红  王历荣 《理论观察》2008,42(1):112-113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而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生态文明观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国民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同步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理念,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倡导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回顾40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在新时代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同步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理念;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倡导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回顾海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而十七大报告仅有17次提到生态,2次提到生态文明。报告提出,要“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08,(18):1-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了全党同志面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黄毓哲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中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及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仍很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建立生态文明保障机制,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低碳社会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陈利幸 《宁波通讯》2013,(23):31-33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和宁波市委“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策部署,立足北仑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本源—衍生—发展”为研究思路,归纳了国内学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研究成果。首先,围绕代际公平、生态红利等研究,厘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源。其次,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衍生研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双碳研究、环境规制、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应对人口发展问题等方面,阐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最后,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从理论创新和量化分析两个点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相关研究的深化,有助于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公众生态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现代化转型。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定位现代化城市发展、完善城市生态动能区及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态主流正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生态资本和自然财富为基础要素的生态文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绿色经济体系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潘全喜 《魅力中国》2014,(26):17-17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但是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之中,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城镇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的必要性,然后详细分析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资讯·九州     
《走向世界》2014,(36):14-14
中国将开展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北京市密云县等首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围绕破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彭隽华 《中国经贸》2014,(19):56-57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中。  相似文献   

18.
黄毓哲 《老区建设》2008,(18):24-26
第十七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上第一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有效控制污染排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一个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清新、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处处都盛开文明之花的美好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丽水市地处欠发达地区,承担着建设浙江省生态屏障的最要任务,其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用12年左右的时问基本建成较为发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