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边 《大经贸》2000,(2):78-80
增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权威人士透露,在今后两年内,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今的中国,国债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巳经息息相关,增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权威人士透露,在2000年,中国经济还将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主导之  相似文献   

2.
实施已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即将退出,取而代之的将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近两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已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自2003年起,我国当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开始缩减,比2002年缩减100亿元,2004年又缩减300亿元。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取决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线天     
宏观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已在淡出中央已决定,2003年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中国将继续发行1200~1400亿元人民币的建设国债,以支持明年经济增长保持在7%的水平。点评:在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发债规模不变或略有缩小,这本身就是积极财政政策转淡的迹象,差别只是在淡出的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4.
从2011年起,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则由"适度宽松"回归到中性定位的"稳健"。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投资者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钱袋,做好理财规划?市场透视2010年,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市场渐渐回暖。2011年,将在2010年市场渐渐向好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新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1998年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产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一段时期从职能上对财政政策的导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越南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2009年12月越南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同期中国也采用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应适时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淡出,外汇汇率改革以稳定经济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常昊 《光彩》2014,(1):16-17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3日闭幕。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传递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新信号。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面对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2014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分析认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还意味着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有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的投资支出,有利于改善民生。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迄今已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成效.这篇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和总结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条件;市场经济国家成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和特点;对我国三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作了简要评价;最后,对我国近期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重点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可持续性高级专题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洪  马栓友  马珺 《财贸经济》2002,(1):79-80,F003
2001年9月25-26日,由江西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可持续性高级专题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23家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现将主要观点摘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国债发行急增.1994年,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启用,使国债发行又跃新台阶.预计未来的年代里,国债也将作为国家财政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似乎带来了一个"国债时代".放眼世界各国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国债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各工业化国家几乎都经历过"国债时代",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债业已成为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国债市场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也必然要求国债市场的发展,并融入经济整体运行之中.实际上,中国国债市场曾经有过顺利的发展,也经受过挫折,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启用,无疑又将为中国国债市场创造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初步效果,避免了大萧条式衰退的发生,而在2010年,预计中国全年GDP增幅将达到9.3%。  相似文献   

12.
应用理论模型论证了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理论可能性 ,并引入金融约束理论对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其关键是政府实行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13.
薄平 《商》2013,(24):236-236
2013年两会期间,我国政府宣布2013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需适当增加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应增加发债数量。我国通过财政赤字的手段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手段,财政赤字的利弊目前有一些研究。本文探索财政赤字与积极财政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更好地利用财政赤字来适当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指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在2011年开始退市,货币政策应该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并注意把握政策的关键点为,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为物价。  相似文献   

15.
财经资讯     
<正>声音谢旭人:2009仍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09年将是中国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预计全国  相似文献   

16.
武彦民 《财贸经济》2007,(12):23-27,87
2004年底中央决定将实施6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型财政政策,本文从财政风险变化角度解释财政政策转型的依据.本文通过对两大类、共16个指标反映的财政风险程度的单独和综合分析,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总体上减低了财政风险程度.尽管某些直接关联指标体现的财政风险程度有所上升,但总体上我们具有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能力;而社会经济运行本身的发展态势却使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实施失去了必要性条件.因此,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为稳健型财政政策是恰逢其时的.  相似文献   

17.
2021年以来,我国财政运行保持了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态势,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平稳增长,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建议持续加大"三保"支出力度,推进制度性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专项债使用,完善制度化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中国经济在2000年已出现重要转机,中国经济仍未能恢复自主性增长。为了实现2001年7%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还需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支出的增加弥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不足。由于自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国财政的许多重要指标迅速恶化,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中国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对于中国财政状况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中国出现财政危机的可能性掉以轻心,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如果中国不继续实行力度足够大的财政政策,中国的财政状况可能不仅不会改善,而且可能会更为恶化。在这个问题上。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的几次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财经界》2001,(5)
尽管中国经济在2000年已出现重要转机,中国经济仍未能恢复自主性增长。为了实现2001年7%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还需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支出的增加弥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不足。由于自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国财政的许多重要指标迅速恶化,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中国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对于中国财政状况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中国出现财政危机的可能性掉以轻心,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如果中国不继续实行力度足够大的财政政策,中国的财政状况可能不仅不会改善,而且可能会更为恶化。在这个问题上。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的几次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借鉴国际经验寻求积极财政政策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一年多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当前内需不足、经济仍在低谷运行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要继续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因而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拓展积极财政政策的新思路。一、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景气状况,是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经验积极财政政策这一专门的术语目前在中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要义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采取的提升经济景气的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组合。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某些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以此来调节经济周期,使经济走出低谷、摆脱萧条的做法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