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芳 《特区经济》2009,(11):64-65
临港产业集群是依托于港口的开放式产业集群,是在全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背景下,相同或相关产业企业在港口地区的高度集中。曹妃甸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具有区位、港口、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国际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促进曹妃甸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
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产业体系,是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对于唐山城市转型及打造沿海经济强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唐山临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唐山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要实现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具有临港特色和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对辽宁省临港经济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临港特色产业集群以推进辽宁临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先导性、服务型产业。港口是水路运输的重要设施,港口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重要的港口周边都有较为发达的临港产业,且产业聚集程度高,专业化协作体系完善,具有典型的集群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建设和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有利于港口区域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不断创新协作,进一步提高临港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强化整个区域和经济腹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李南 《港口经济》2007,(11):40-42
临港产业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运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集群是同一价值链中运营的独立组织在地理区域内的集中.临港产业集群是以港口服务为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能够产生较大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集合.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与战略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韬 《改革》2007,(11):34-40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体制转换双重困难,这类城市的产业转型和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要内容。产业集群是合作创新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方向。我国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中应积极实施集群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集群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创新性产业集群,不同于基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基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是企业通过加强本地的投入产出联系以及越来越精确的专业化分工而分别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果和外部范围经济,但由于高技术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相关的不同学科、不同产业密集互动,才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创新,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更为重视企业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并在本地企业高度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使集群牢牢根植于本地特殊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环境中[1],从而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提高集群和区域的竞争力。这才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真谛。另一方面,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是有机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要想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就必须首先在区内构建起良好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在根植于区域内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中,随着网络的创新,将会不断推动创新环境的改善。因此,研究高新区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给我国高新区培育创新网络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最终在区内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临港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相关厂商共同组成的聚合体,多种集体行动问题需要面对。港口当局、领导厂商和行业协会的合理分工及协同作用,可以为临港产业集群解决集体行动问题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型港口当局应将其角色转换至集群管理者。  相似文献   

9.
港口和临港产业是沿海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辽宁港口和临港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强势发展正在步入繁盛时期,在这建设的关键节点进行多方来论证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辽宁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港口所在区域和临港区域伴生发达的临港产业,临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港口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进而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奇星 《特区经济》2008,228(1):301-3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产业集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大多属于附加值低和增长粗放的低成本型产业集群,亟待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升级。文章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了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相关组织的角色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港口是宁波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临港产业是宁波最需要放大的产业优势。《建议》指出,要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做强做优石化、清洁能源等重点临港工业,延伸循环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型临港工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等新型临港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罗萍 《港口经济》2011,(4):27-30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一个长期复杂的再平衡调整过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期;全球港航业发展在2008年出现拐点,并将深刻影响未来发展,港口经济发展面临战略性调整。港口经济的重心将沿着航运经济-临港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链,从现在的以港口为依托,航运经济为主向临港产业集群,并由工业产业集群向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转型。本文主要探讨未来我国港口经济及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唐山,还拥有一个很多资源型城市不具备的特色条件,即临港优势。本文基于唐山等临港资源型城市的更广阔空间,探索其经济转型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依赖于唐山市良好的港口条件,开放型加工制造业的培育和现有资源型产业的优化调整应该成为唐山市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导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刘爱雄 《特区经济》2011,(10):200-202
依托强大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区域资源、优惠的国家政策、有利的产业转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临港产业集群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并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存在企业的地域根植性不强、企业之间缺少科学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偏低、具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偏少、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缺乏等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正迅速成长起许多表现出高度集聚特征、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建设的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我国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所辖区域内培育和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园区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有效载体。然而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崛起,造就了"中国制造"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低成本时代结束后成本上升与技术创新不足的双重压力,提高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我国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浙江省发展为例,在梳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及通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集群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丁国颖 《中国经贸》2011,(16):118-119
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进行产业转型。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集权无疑是资源型城市突围的首选。即结合本地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平台,培植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荣 《港口经济》2010,(12):49-5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我国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临港产业是沿海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阐明产业集群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对产业集群进行宏观经济绩效研究的意义.以河北省辛集市皮革业集群为例,对低成本型产业集群的宏观经济绩效进行了评价,认为产业集群必须由低成本型升级为创新型才能实现宏观经济优化,具体措施包括生产要素从初级生产要素集中向高级生产要素主导转变,成长战略由低成本向差异化转变,生产组织形式由福特制向柔性专业化转变和制度环境从政府主导向行业组织为主转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