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高温季节,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是鱼类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水体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时期,是病害多发、死亡率高的时期。本人就这个时期鱼类疾病的预防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保持池塘的环境卫生1、水质的利用达到渔业标准水源应要充足、  相似文献   

2.
鱼类等水产动物只有在溶解氧充足的养殖水体中才能够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因为只有溶氧充足才能维持动物正常的活动代谢和生长发育。水体溶氧不足,对养殖生产而言会出现鱼类摄食强度和饲料消化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生长缓慢、抗逆性(如抗病性)下降等现象。因此,深刻理解池塘、  相似文献   

3.
<正>一、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提高饲料利用率一般来讲,水质清新、溶氧量充足的水体,鱼类摄食量大,食欲旺盛饲料利用率高,反之则低,这就要求养殖户必须适时调节水质,保持池塘水质的“嫩、活、爽”,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鱼类食性     
<正> 天然水体中鱼类的数量和养殖水体中的鱼产量都与鱼类的营养状况,即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食物的分布与保证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鱼类的摄食规律、不同鱼类的摄食特点及环境与鱼类的关系对渔业生产十分重要。鱼类在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有一个极短的时间依靠卵黄维持生命,再度过短暂的混合营养期之后,就改食外界饵料。水域中生活着的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例如:甲壳类、  相似文献   

5.
<正>冬季,当水温降到5-10℃以下时,好多鱼类停止摄食或者摄食很少,在结冰的情况下,鱼类根本不摄食,新陈代谢缓慢,停止生长,进入越冬,如果不加强管理,鱼类会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 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养鱼池塘,水中溶氧的多少是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溶氧从多方面影响到池中鱼类和池塘的鱼产量。了解池塘水体溶氧的来龙去脉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对指导渔业生产会有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水中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和饲料利用率,乃至影响鱼类的生存。因此,实行精养高产的集约化养鱼池塘,需要配置增氧机。一、特性与种类渔业生产中常用的增氧机有喷水式、水  相似文献   

8.
一、浮头的起因1、上下层水温温差引起。盛夏时高产鱼池水质很浓,上下层水体所接受到的光照强度强弱不一,光合作用强度也强弱不一,加上大量有机物质分解耗氧过多,容易导致池塘上下层水体溶氧量不均一。傍晚,在天气闷热、无风、下雷阵雨等异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上下层水体产生温差。当上层水的密度比下层水大时,上下层水体产生急速对流,溶氧量较高的上层水下沉到下层,其中的溶氧很快被下层水中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氧化消耗殆尽,而整个水体中的溶氧又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鱼类缺氧浮头。2、光合作用不强所引起。在连阴天或夜间,光合作…  相似文献   

9.
<正>冬春交替时节,鱼类仍处于越冬期,雨雪天气时常发生,导致水温低,水体溶氧不足,鱼体抗病能力较弱,给越冬鱼类安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有时甚至会发生鱼类死伤现象。此时又处于春节前后,广大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10.
<正> 鱼类离不开水,水体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其水质的好坏与鱼类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不良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在渔业生产中应严格控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水温高低与温差较大:每种鱼类都有其最适宜生长的水温,如青、草、鲢、鳙、鲤、鲫等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3℃—28℃,罗非鱼为25℃—32℃,虹鳟为10℃—18℃,水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甚至致病死亡。因此,夏季若水温超过鱼类生长适宜温度时,应  相似文献   

11.
<正>在渔业生产过程中,鱼类对于饲料摄食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类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渔民切身的经济利益。只有充分了解鱼类摄食量的影响因素,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实现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影响鱼类摄食量的因素如下:一、内部因素1.胃容积。一般情况下,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成鱼>鱼种>幼鱼,有的鱼无胃,所摄食的饵料依靠肠道来消化,草食性鱼类肠道很长,而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杂食性的鱼类居中,按  相似文献   

12.
<正>山区小池塘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是一种利用山区自然水源使养殖池塘水体不断流动交换,从而使池塘水体始终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增加单位水体放养量,促进鱼类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3.
一、缺氧又可分为直接缺氧或间接缺氧。(1)引起直接缺氧的原因:①鱼类养殖后期,大量使用漂白粉、富氯等对藻类有杀伤能力的含氯药物,使水体清瘦,溶氧低,造成缺氧。②鱼类密度较大,相对溶氧水平低。③越冬水体水位较浅(指冰下的水位),相对溶氧量低。④冰层透明度较差,水体中的藻  相似文献   

14.
<正> 在5月前后,气温回升较快,鱼类活动加强,这时极易发生暗浮头,造成池鱼大量死亡,损失惨重。由于这种浮头前兆不明显,不易被人注意而且发生在春季水温较低季节,故称为“暗浮头”。造成暗浮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池鱼过密:由于越冬需要,池塘中鱼种过密,又未及时分塘,清明前后水温回升,鱼类摄食及活动加强,水体中有机耗氧量随之  相似文献   

15.
<正> 1、水位保持较高水位,提高水体载鱼量和减缓水温下降,延长摄食时间。根据水质变化和池水消耗情况,每10—20天加水一次,每次10—20厘米。 2、投饵秋季气候温和,水温的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这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主养草食或是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应先投喂青饲料或其他粗饲料,待其基本吃完,再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或其他精饲料,日投二次,投喂量约占鱼体重的3%—6%。10月份以后温度渐低,投饵以精饲料为主,配合饲料以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料为主,日投饵一次,投饵量  相似文献   

16.
正水质控制是渔业养殖中的关键因素,"养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控制不好,可能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水质恶化造成损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并且,水中的溶氧状况、pH值等是影响养殖鱼类摄食量及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可见水质管理对于鱼类养殖的重要性。要管理好池塘养殖用水,生产者必须全面了解和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提高水温。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摄食、加快生长。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掌握在0.6—0.8m,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充分发挥肥效和促进鱼类提早开食。开春后要勤灌水,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水时,不要一次大量注入,以防水温骤降,同时应适当施些有机肥,以利提高水温。  相似文献   

18.
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寒冷,鱼类便进入了越冬期,由于在越冬期内鱼类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新陈代谢水平降低,抗病力明显下降。同时,不少地方有较长的封冻期,这对池鱼的安全越冬极为不利。因此,认真做好池塘越冬期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其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19.
<正> 水中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和饲料利用率,乃至影响鱼类的生存。因此,实行精养高产的集约化养鱼池塘,需要配置增氧机。 增氧机有叶轮式、水车式、喷水式和充气式等多种。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水温下降,鱼类已进入越冬期,越冬期间如管理不当,很易出现大批死亡的事故,要使鱼类安全越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越冬池要保持在冰下有1-1.5m的稳定水位,漏水严重的池塘应适时加注新水。2.越冬池要保持有适当的肥度,池水中的饵料生物丰富,这不仅可以供鱼摄食补充代谢的消耗,而且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冰下水保持有丰富的溶解氧。3.下雪后要及时扫除冰面积雪,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