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民族地区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系统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据此指出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化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模式创新等提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步估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3500万人左右,尚有400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培育增长极,发展企业集群,建设小城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西部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不能简单套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现成经验公式,也不能拘泥于其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狭小范围,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路子来。基于西部地区农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和边境线漫长、通商口岸多、边贸十分活跃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模式应以资源开发为主,以异地转移和劳务输出为辅。 相似文献
6.
7.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平凉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无论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上。而实践证明,劳务输转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为农民进得采、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9.
把蚁群理论引入劳动力就业搜寻过程,通过典型调查案例,研究在劳动力自主决定流动的过程中,就业服务机构如何发挥作用来调整劳动力就业搜寻过程中的无序性和混乱性,以寻求民族地区基于蚁群理论的引导农村劳动力更有序良性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收入水平低 ,城乡差距大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形成这一障碍的原因在于西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沉淀。以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因此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日显突出,本文从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政府职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层面分析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深刻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运动规律,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的必然性,科学预言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必将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农民工流动就业没有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盲目流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量问题。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16.
成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摆脱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其特殊性。2006年5月,我们对湘西自治州的7县1市,1000个农村住户,8个行政村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一、湘西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现辖7县1市。2005年全州总人口268.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1.07万人,…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建议设置管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尽快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介绍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我国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要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苏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对接的若干思路,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沙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无手艺或技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社会文化因素次之,家庭人口数因素的影响最小;具体来讲,有手艺或技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自我雇佣起决定性作用;地区的重商文化氛围和家族文化越浓,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越容易选择自我雇佣;家庭人口数越多,农村劳动力的自我雇佣行为越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