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劳务派遣市场放开,更多劳务派遣公司相互竞争,对客户的报价日益降低,同时给派遣员工的薪酬也日益降低,这实质上侵犯了派遣员工的权益,但也是身为弱势方的劳务派遣员工在市场博弈中必然形成的结果2013年7月1日,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其中对劳务派遣关系做出的调整引人关注,即"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新《劳动合同法》第  相似文献   

2.
阎付克 《人力资源》2007,(20):73-74
案情简介 2006年8月,张某作为劳务派遣员工,被派到北京市一家从事手机经销的公司任促销员.因工作需要,张某经常在节假日加班,但从未收到劳务派遣公司或手机经销公司支付的加班费.半年后,张某要求手机经销公司支付自己节假日期间的加班费,但被拒绝,理由是《劳动法》规定的加班工资应当由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支付,手机经销公司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以及劳务派遣公司与张某签订的劳务合同均没有约定手机经销公司有支付劳务派遣人员加班工资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位于南京市湖南路的某大酒店,因扩大经营,要招100名员工。但是,这次与以往招聘员工不同,酒店所需员工都从专业人才派遣公司"租"来用。这些员工的工作跟以前一样,但酒店却不需要养这些人,员工与人才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他们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全部由后者支付,而酒店只需要向派遣单位支付一定的佣金。今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后,企业的员工只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签合同的正式员工,另一种就是派遣员工。该酒店人力资源部门一位负责  相似文献   

4.
案情简介 姬小姐被自己所在的劳务公司派遣到某纺织厂担任文员.但工作半年后,姬小姐产生了不满,因为她发现无论自己工作得多努力、多出色,她的工资和奖金水平都是全公司最低的--不到相同工作岗位正式员工薪酬的三分之一,还不能享受该纺织厂给予员工的任何福利待遇;她还发现,同事和领导也常常因为她是劳务派遣来的非正式员工而对她非常冷淡.  相似文献   

5.
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在组织承诺里,个体确定了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特别是规定了那些正式合同无法规定的职业角色外的行为。高水平的组织承诺可以使员工对组织产生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2011,(1):66
HR来信:我公司是一家劳务派遣公司。2006年8月,我公司向一家美国制药公司杭州办事处派遣了一名员工李某,派遣期限为一年。在此期间,该办事处对李某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要求我们继续派遣该员工。2007年9月,根据办事处的要求,我们与李某又签订了第二份劳动合同,派遣期限调整  相似文献   

7.
案情简介 2008年5月,在某厂担任车间主任的小杨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某汽车配件公司工作,并签订了两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8年11月3日,小杨向汽配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交了5天年休假的申请,但直至11月底仍未获批准.根据汽配公司休假制度规定:"因公司业务、经营需要,员工年休假时间截至每年11月30日,年休假未休满天数的工资报酬与11月工资一并发放."小杨以为公司是因业务需要才未安排其休假,也未提出异议.但当拿到11月的工资单时,小杨却发现公司并没有按年假天数支付其未休假的工资报酬.  相似文献   

8.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派遣制员工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劳务派遣制的迅速发展,由派遣制员工特殊身份引发的员工的有效管理问题也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从心理契约角度探讨派遣制员工激励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文章在激励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类型及不同种类派遣制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并且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派遣制员工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从事高级会计工作的戴先生于2011年11月3日与宏发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3年期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戴先生的工作地点为省内,月工资不少于5000元。戴先生被派遣至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2013年12月9日,戴先生被退回宏发公司。此后,戴先生在家待岗。2014年1月14日,公司通知戴先生,将派遣他到外省的一家公司工作,戴先生当即拒绝。公司即以戴先生不接受工作变动协商为由,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合同。戴先生遂提请了劳动争议仲裁,要求公司支付他待岗期间的工资,以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仲裁委审理后  相似文献   

10.
编辑,你好:我是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2011年10月与公司签订了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中只约定了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之后我便被派遣到某饭店工作,岗位是前台,口头约定每月工资为2700元。2014年10月,我发现跟我同样做前台工作的另一同事每月的工资是3500元,而且还有200元的餐补。她是直接和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而且每年单位还会按照一定比例给她涨工资。而我已经在单位工作3年了,还从来没  相似文献   

11.
说起来,戴尔大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真正有趣的是:迈克尔·戴尔不仅让对手咬牙切齿,竟也让员工痛苦不堪.调查显示,有高达半数的员工表示一有机会就将跳槽!不过,大部分员工还是留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地咬着牙推着公司快速成长.这般惊人的成就与内在的矛盾并存,令人不得不思索--迈克尔·戴尔除了以"直销"赢得盛名之外,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戴尔大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真正有趣的是:迈克尔·戴尔不仅让对手咬牙切齿,竟也让员工痛苦不堪.调查显示,有高达半数的员工表示一有机会就将跳槽!不过,大部分员工还是留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地咬着牙推着公司快速成长.这般惊人的成就与内在的矛盾并存,令人不得不思索--迈克尔·戴尔除了以"直销"赢得盛名之外,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派遣业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派遣的三角关系中,派遣机构与要派企业间的劳务协作关系是基础,是派遣机构和被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要派企业和被派遣员工签订用工合同的前提。派遣这一朝阳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要派企业实行派遣用工的目的能否实现,被派遣员工权益能否得到维护,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派遣机构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年出台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到今年3月1日前,用人单位的劳务派遣用工必须控制在10%以内.这对于人力资源公司的派遣业务来说,无异于一场大考.笔者认为,劳务派遣有三种可能的出路:(1)辞退,直到符合三性和10%的比例;(2)派遣员工转正,直到符合三性和10%的比例;(3)将劳务派遣合同转为服务外包合同,即员工不是被派遣过去,而是人力资源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个人认为,第三种即岗位外包代替劳务派遣的可能性最大.原因在于,岗位外包同样适用于三性岗位,且不受用人单位员工编制限制,因而成为企业劳务派遣转外包的可行选项之一,其在弹性用工和灵活就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尽管目前岗位外包还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但从长期来看,这项业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保障》2012,(5):42-42
编辑同志:我与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恰逢某公司到派遣公司来要求派遣员工,经公司推荐和用人单位面试后,我被派遣至该公司工作。但到了该公司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给我设定了3个月试用期。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安徽省商务厅下发通知,要求安徽省各地商务部门结合当地行业发展实际,推广执行商务部《家政服务合同》范本,以进一步规范家政服务经营行为,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到2014年底前,该合同将在各地承担"放心家政"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家政机构得到普遍使用。据了解,此次商务部推广的《家政服务合同》范本有3种,分别是《家政服务合同(员工制范本)》、《家政服务合同(中介制范本)》、《家政服务合同(派遣制范本)》,分类  相似文献   

17.
王先生原是一家房地产的经理。那天他到朋友新开的咨询公司办事,闲谈之中无意说起在公司的一些所见所闻,并随口提了一些建议。没想到朋友对他的建议很感兴趣,随即提出让他扮作咨询客户,定期到公司来了解其员工的工作表现。起初王先生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朋友非常的慎重,当场与他鉴订了一份年薪10万元的劳动合同。从此,王先生成为了一名“职业侦探”。所谓“职业侦探”,就是一种特殊身份的员工,他们隐藏在普通员工中间,或者混在顾客之中,暗暗  相似文献   

18.
白立川 《现代企业》2013,(12):62-63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必然结果.劳务派遣是一种招聘和用人相分离的劳动力经营模式,它是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公司根据企业(用工单位)的需要,派遣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务工(劳动者)到企业工作,企业支付用工费用的行为.一、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劳务派遣是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要派机构(用人单位)派出员工,使其在要派机构的工作场所内提供劳动,接受要派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一种特殊方式.劳务派遣中传统的一种劳动关系分割为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以劳动合同为载体的形式,劳动关系和要派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的事实劳动关系,这种特征使其兼具了灵活性和保障性.它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灵活就业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年终岁尾,数千万之众的劳务派遣大军正在经历着一年中最“虐心”的时刻:正式员工手捧着丰厚的年终奖金,而自己却两手空空.所谓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在此刻瞬间崩塌.劳务派遣工的身份标签,不仅使他们在职场福利待遇上低人一等,更使其心理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却又无能为力的“阴霾”.“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句俗话却透射着一种深刻的理性. 如今,劳务派遣已成为国内企业用工数量最大、涉及领域最多的人才服务产业.从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到2013年重新修订,历经5年成长的新兴产业却险些被社会舆论“推倒”.为何在实践过程中劳务派遣会屡屡走样?为何在派遣机体高速膨胀的背后,派遣员工的基本权益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各级政府部门在发问,派遣机构在发问,几千万派遣员工同样也在发问……  相似文献   

20.
迟到的喜事     
刘宝华 《经营者》2013,(10):24-25
成都工厂开业,大庆沃尔沃成立——两大制造基地一个月内同时启动,沃尔沃在被收购3年半后终于开始了国产化之路"我6月进的厂,培训以后就是熟悉生产线,现在每天装车、检测、拆车,装的是XC90。"9月26日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前夕,工人小张对《汽车商业评论》透露了些许新工厂细节。小张是吉林长春人,曾在一汽-大众工作数年。因为属于劳动派遣公司,他的薪水还不及一汽-大众编制内员工的一半,保障福利更是相去甚远,在得知大庆沃尔沃招工后,他毫不犹豫地来了。这个大庆沃尔沃的新员工无意中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