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法和民间法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直法学家研究的课题。对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界也普遍认为两者之间既存在相互协调的一面,也存在矛盾的一面。因此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二元统一。  相似文献   

2.
自从“法律多元”论被提出之后,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主要被认为是“冲突与协调”的关系。但是,对于外出务工的新一代和往后的几代农民工,民间法与国家法的那种冲突与协调的关系并不明显,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退隐与填补的关系。国家法在西部农村的发展,将主要呈现出农民工在东南沿海地区接受国家法,然后回到自己家乡传播确立国家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和谐需要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全方位互动,在这方面,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代漓江流域形成了由官方司法规制、乡规民约自我约束以及少数民族习惯法自觉保护组成的多层次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共同建构了漓江流域的生态和谐.目前,关于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及如何克服的问题,却忽略了在某些特定领域,二者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使我们认识到,多层次法律规范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是保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前提条件.就今天的生态法治建设来说,如果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参照,将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和谐需要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全方位互动,在这方面,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代漓江流域形成了由官方司法规制、乡规民约自我约束以及少数民族习惯法自觉保护组成的多层次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共同建构了漓江流域的生态和谐。目前,关于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及如何克服的问题,却忽略了在某些特定领域,二者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使我们认识到,多层次法律规范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是保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前提条件。就今天的生态法治建设来说,如果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参照,将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5.
清代黔东南锦屏人工林业的发展过程中 ,在其生产阶段 ,官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将此阶段完全交由苗侗林业契约和习惯法来调整 ,其对林业的介入从木材的上市交易开始。笔者认为 ,清代锦屏人工林业繁荣的启示录是 :政府和国家法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管好自己该管的和能管的 ,而把其余的交给市场和个人  相似文献   

6.
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法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手段对农民承包地的调整做出了严格规范,初步确立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但是正是由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界定不清晰,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的乡规民约屡屡与国家法发生冲突,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理顺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使用权,要把政策规定(国家法)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财产权利,实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长期并存,但随着国家法制化建设的推进,二者冲突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它们间的冲突,从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视角,分析民族习惯法存在的原因、与国家法冲突的表现及如何调适二者的冲突成为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乡村纠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问题,法律史和法律人类学领域的部分学者做了相当出色的工作.法律史方面,主要是黄宗智、滋贺秀三、寺田浩明、梁治平等学者就清代司法性质和"第三领域"概念所展开的学术争论.法律人类学领域的学者,有的运用国家/社会二元化模式研究了国家法、村规民约和民间法的关系,有的学者运用法律多元的方法论研究了乡村社会的权力与秩序;有的学者更突破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论,从关系/事件的研究策略解释了乡村纠纷及其解决的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她们参与村民自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未来.本文以武汉市黄陂区X村的农村妇女参与村治的观察为个案,描述了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进而对如何促进村民自治中妇女的有效参与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转型期农村法治资源的多元化目前,中国农村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各种内外、亲旧因素纷繁复杂,但农民社区的文化并不是自足的,不可能由其自身得到说明[1],故对农村法  相似文献   

11.
罗欢欢 《时代经贸》2011,(16):69-69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颇具争议的一项制度。劳动法作为社会法,兼有公法与私法的特征,因此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管制和企业自治这两种力量的较量。然而,政府管制和企业自治既是相互冲突,又是相互融合的。如何平衡这种管制与自治的关系,是我们处理劳动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入手,提出“学在官府”与“学在民间”两种发展模式,并通过引入“职位社会”、“品位社会”的观察维度,考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与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入手,提出“学在官府”与“学在民间”两种发展模式,并通过引入“职位社会”、“品位社会”的观察维度,考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与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阿荣 《时代经贸》2014,(2):220-222
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虽然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已经确立土地权益男女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践,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被非法侵害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出现了“法律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尴尬局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缺失不仅受成文制度本身缺陷的影响,而且更受经济、历史文化、社会习俗、民间法等非成文化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更新传统文化观念,不断完善法律规范和调适国家政策,并在法律的框架内有效纠正、监督民间法,为农村妇女维权提供有力的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5.
私法与公法的二元划分,其最基本的价值论意义就在于揭示了保障权利和限制权力二者之间的法治状态。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进路,为公法和私法的界分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现代法治理念之下,私法自由和国家强制的划定,都需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人们的自由领域应当获得优先确认,若要对该领域施加强制,则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予以正当化论证之后才能确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民间信仰和祭祀习俗的探讨,理解蕴含于仪式行为和周期性节日活动背后关于宇宙、时间、生命和超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从而认识潜伏于普通百姓日常行办之下的有关"世界观"的看法.作者的研究,对中国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河北民间游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当代科技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河北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已呈衰落之势.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发展与创造的重要途径,理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发展重任.本文研究了河北民间游戏的特点,分析了其现状,并从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河北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国家的法制保障——评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颖 《经济论坛》2008,(7):127-130
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案历经多年讨论修改,于2007年12月27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条例》将近年来我国有关科技的重要方略及政策写入法律,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将科技创新置于灵魂地位,突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将企业科技创新作为独立章节,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从总体上适应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使作为科技基本法的科技进步法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住房金融市场,是引入民间资金来解决居民住房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摆脱住房保障的重负。通过对美国住宅金融市场改革方案的剖析,文章认为,住宅金融市场的发展往往面临住房保障滞后与财政风险增加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日渐严峻的住房保障问题要求政府对住宅金融市场提供显性或隐性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又增加了政府的显性或隐性债务负担。对我国而言,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同样要注意政府债务负担问题,使我国政府在未来不致面临住房保障与财政风险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走向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尤其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将会在市场这个场域中进行激烈的角逐与争斗,最终形成两者动态博弈的图景,而那时,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的蓝图也将会在这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中演化生成。文章将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权与私权的博弈分析探讨经济法运作机制的深层机理以及在此过程中法治国家的蓝图是如何演化生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