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跨国企业的非市场战略与东道国环境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内和东道国双重制度环境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非市场战略选择(缓冲战略、搭桥战略)的影响表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渐进式特征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搭桥战略正相关。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试验式特征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缓冲战略正相关。东道国政府权力集中程度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搭桥战略正相关,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缓冲战略负相关。东道国政府的信用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搭桥战略负相关。此外,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影响着中国跨国企业海外非市场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世纪之交的中国亚太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亚太地区拥有重大利益,中国的对外战略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在亚太地区。从国力上说,中国的责任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方面。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根本立足点,中国的亚太战略从宏观上集中体现在经济、经济、安全发展战略,从微观上表现为亚太地缘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3.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新时代贸易战略的核心。本文对中国外贸战略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对贸易发展战略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并对中国贸易强国战略思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五大国家战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有关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论述几乎都是针对广西或某些地区的发展战略展开的,这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够的。应当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它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换言之,要把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第一,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结合起来。第二,与中国的能源战略结合起来。第三,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结合起来。第四,与中国加强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开发的战略结合起来。第五,与中国开放战略结合起来。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开发不仅是相关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而且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最高决策层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本文旨在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做出框架性剖析。其主要内容是 :从理论角度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 ,强调中国外交进一步体现“有所作为”的观念之源 ;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之核心为积极参与战略 ;就实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即强调以发展实力为核心、根据崛起目标调整国家间关系、学会更好地利用国际机制以及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相互协调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贡献,分析了实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需要解决的若干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崔震宇 《特区经济》2008,235(8):206-207
本文从发达国家企业环境战略的发展历程开始分析,提出企业的四种绿色战略层次定位,即绿色遵循战略、绿色竞争优势战略、绿色可持续战略和绿色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进程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战略机遇期里发展战略产业需要竞争 1、战略机遇期里的奶业是战略产业。我们都知道,未来20年的中国将处在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我们现在运用的最广泛。为什么说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除了现在一般讨论的,说中国未来有良好的国际环境,自身的经济条件也可持续发展以外,跟我们奶  相似文献   

9.
赵希元 《魅力中国》2014,(9):10-10,12
印度洋作为中国的西部大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而且是中国连接南亚,中东,欧洲,非洲,南美洲的战略交通,贸易和能源通道。中国70%以上的能源贸易和国际物资贸易都需要通过印度洋。因此,印度洋的安全与稳定对于中国的海洋安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可谓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国走向远洋,发展海洋大战略的重要方向。因此,中国需要实施自身的印度洋海洋安全战略。本文以中国实施印度洋海洋安全战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希望从战略选择入手,在国际政治学的基础上,融入进一些战略管理学理念,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给中国实施印度洋海洋安全战略以启发。  相似文献   

10.
战略互信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要实现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长期稳定必须超越具体问题、超越双边关系从战略高度、全局视角出发提升中国-东盟的战略互信水平,这是中国与东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需要高度的战略互信,高度的战略互信必将为中国与东盟之间长远的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塑造有利态势。  相似文献   

11.
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下出口导向战略的可持续性问题。当前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属于粗放型、出口产品可替代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贸易战略。该战略没有显著提高中国贸易福利,还经常遭遇贸易摩擦的困扰,尤其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因此,当下的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可持续,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渊源是:以传统战略思想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实践经验,深入借鉴西方经典战略理论和冷战后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由于世界形势和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在中国国内发展需求、自我认知和观念变革等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出现了嬗变。这种嬗变主要表现为:在时代主题上,以"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和革命";在指导思想上,以和平发展战略取代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在战略路径上,以不树敌的独立自主外交取代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外交;在战略文化上,启动重塑进程。通过梳理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嬗变的渊源与表现,作者认为,和平发展道路、新安全观、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共同利益论、国际秩序建设新构想、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构想代表了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突破。展望未来,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应从经验理论、规范理论、理性理论、预测理论和实用理论等几个层面扩展和深化。作者强调,如何在中国传统、当代实践、西方经验、马克思主义指导之间建立逻辑链,是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国内     
《中国经贸》2013,(1):10-12
1商务部支持中国企业间开展战略合作日前,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出席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时表示,两家企业的战略合作代表了行业发展的方向。陈健说,商务部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相互间开展合作,同时支持他们与国际大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与项目所在国当地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刘继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4):134-136
文章分析了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政策、经济、法律、人文等外部环境和资源、技术、行业竞争等内部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布局与产品定位战略、国际合作战略、技术创新战略、规模化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战略贸易理论为依据提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战略选择。重点讨论如下三个问题:一、战略贸易理论与政策;二、计算机产业技术的战略地位;三、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与过去30年相比,战略机遇期已经从本质上有所不同。今后的战略机遇期将伴随着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战略机遇能否实现将更多取决于中国改造国际经济环境的能力。中国必须深刻认识国际经济关系中一些主要因素的变化,以新的判断、新的思路应对不一样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在 2 1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外交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并根据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未来 2 0年随着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中国的实力、国际地位、国际利益和外交战略也将逐步演变 ,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及国别与地区战略也需要变化与调整 ,其发展变化的方向要求中国更加开放 ,更深刻地融入世界 ,寻求与亚洲及整个世界更广泛和深刻的“共同发展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增进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权势影响甚或主导作用——这就是愈益清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就短期、中期和长期来说皆是如此。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大体有两大类:“战略军事”和“战略经济”。粗略地说,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直至2014年秋季,中国主要使用的是“战略军事”,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军事竞争和对立、中国与日本的激烈对抗、中国在南海和东海争端中的强硬态势以及相伴的密集的军事和准军事活动。它们至关重要地推进了中国的“硬权势”,包括战略军力的继续急剧增强、战略军事活动范围的显著扩展和海洋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之声索的坚定伸张。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多少妨碍了中国特别是在东部周边的国际“软权势”,多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东部周边战略/外交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主要与日本以及美国的军事冲突风险。因而,自2014年秋开始,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主要使用“战略经济”,它基于中国巨大的经济金融实力和更广泛的外交。这是中国对外战略的相当急剧地发生的一项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20.
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区域差异,平衡中国经济发展。将来,中国将继续贯彻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运用资本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和制度引导的手段进一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区域经济共同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