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烟台临港产业及临港产业带的现状,指出,要抓住国家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沿海转移以及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依托城市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港口优势,强化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石化、汽车、造船、重型机械、有色金属等工业,带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港口群、工业区、物流网等有机结合、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产业带,使之成为胶东半岛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对推动马鞍山市经济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自身优势也面临不少问题。马鞍山市发展临港产业,必须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制定临港产业规划: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大项目,做好配套,延长产业链;运用PPP,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港口为依托走港城产联动发展之路是沿海后发展地区迅速崛起的必然选择。钦州建港条件、综合交通条件优越,临港产业发展迅速,城市功能得到不断增强。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分析了钦州实施港城产联动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当以港城产一体化理论为指导,坚持整体推进与跨越发展相结合、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联系、临港产业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衔接、市场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支撑当前发展与提升长远竞争力相结合、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的原则,推动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理清发展思路,整合力量,提高借势发展能力,最终实现钦州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鞍山市"以港兴市"战略,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做出的战略抉择。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切入点在郑蒲港,其后发优势、综合交通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凸显。为做响"以港兴市"战略,应培育临港产业,力促马鞍山市的"转型升级";拓展港口腹地,开展港港合作,实现马鞍山市的"加快发展";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打造马鞍山市"对外开放高地"。  相似文献   

5.
港口是建设沿海强省的基础和平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文章拟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临港经济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提升河北省临港经济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对厦门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集群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主要利用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厦门港口物流与各临港产业集群的耦合关联系数,结果显示两者的综合耦合关联度均在0.65至0.85的范围内,表明厦门港口物流与各临港产业集群间的耦合作用是较强的,但各产业之间的差距也较明显。厦门市政府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临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助推其与港口物流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点—轴”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海洋产业布局主体的涉海企业在空间选址上有向中心一"点"集聚的动能.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集中系数指标的研究,得出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具有较高的集中系数,对其它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不同的海洋产业,其布局总是多少表现为一定的区住指向,如以港口及滨海公路、铁路、海洋运输等为交通主干线的交汇点.基于此提出依托沿海三大港口群及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为"点",以海洋运输、临海产业带为"轴"线的我国海洋产业"三点群两轴线"的空间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经济区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通过SWOT分析模型深度剖析,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沿海资源、集群港口优势、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但经济基础薄弱、缺少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与带动又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瓶颈,国内其他经济区的竞争压力、东南亚各国政局不稳以及与中国海域问题的纷争也有着潜在威胁。北部湾经济区应该立足北部湾,抢抓发展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源要素为经济区开发服务;实行海陆大联动,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港口物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港口物流发展对第一产业结构带动效应、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对第三产业结构的提升效应、产业集聚扩散效应四个方面。为促进茂名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从围绕港口物流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提升港口运输能力;大力发展金融业,为港口物流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保障;积极申请"区港联动"试点工作,推动港城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是围绕港口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重要产业集群,既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势头的好坏,又是港口竞争力的体现。本文着重从政策法规、港I:1状况及腹地条件三方面入手,剖析影响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海洋产业布局主体的涉海企业在空间选址上有向中心一“点”集聚的动能。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集中系数指标的研究,得出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具有较高的集中系数,对其它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不同的海洋产业,其布局总是多少表现为一定的区位指向,如以港口及滨海公路、铁路、海洋运输等为交通主干线的交汇点。基于此提出依托沿海三大港口群及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为“点”,以海洋运输、临海产业带为“轴”线的我国海洋产业“三点群两轴线”的空间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三社联动"机制创建以来,许多城市陆续开展了这一机制的试点工作。各城市开展"三社联动"机制试点工作呈现了不少亮点,但也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改进社区服务办公用房布点规划;注重大学生社工队伍建设;促进政府与社工机构平等合作;保证政府对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利用社会资源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优化社会组织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港口码头、临港产业等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负效应。以《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海洋开发管理的意见》为背景,结合当前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从防控、监测、治理、应急、补偿方面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并从资金投入、建设载体、生态修复、陆海统筹、组织保障等方面勾勒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手段和务实选择.欧盟就是成功的范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双核心"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实现区域联动,形成城市网络,产业群落和要素自由流动平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三地之间的产业分工及产业转移成为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冀之间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存在产业趋同现象,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协作倾向性较强,产业转移需要逐渐向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分工并行发展。未来,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作与转移应积极构建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江苏沿海前沿区域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这一区域如何开发,制定科学的规划为万事之首、重中之重。根据《江苏沿海开发规划》的要求,应该实施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开发。  相似文献   

17.
结合沿海港口群货物吞吐量规模和地市经济发展状况,将山东沿海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选取5个代表性港口群,基于2002-2014年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从个体内和个体间两个视角对港口与产业经济关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实力与港口群实力的对应情况不能成为港口与产业经济关联一致性分类的基础;同一港口群在不同样本期与产业经济关联或具有一致性或存在差别甚至差别很大;同一样本期不同港口群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又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必然趋向。文章以白银市为视角,对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一、三、五"战略框架,进而对城市低碳转型给出了"区域联动、借岸发展"、"目标聚集、以大引小"、"融合集聚、创新手段"、"双轮驱动、多点支撑"、"优势立足、分层集聚"等六条战略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作用下,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其经济、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日益突出。针对红色旅游的功能、意义、特点、市场等特征,结合安徽省黟县和定远县的红色旅游规划实践进行类比研究,认为红色旅游的开发应采取联动开发模式,形成整体综合优势,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功能。联动开发主要包括形象联动、资源联动、产品联动、产业联动、区域联动、营销联动等方面,具有目标层、战略层、操作层等层次。  相似文献   

20.
港口竞争有助于提高港口竞争力,促进港口发展,但港口间的盲目恶性竞争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港口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提高,不利于港口群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环渤海港口群为例,在竞争的同时,港口之间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充分的分工合作,提倡港口之间采取高层次竞争、"错位"竞争等竞争方式,制定合理的港口发展规划,扩展港口物流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