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使用着大量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设备使用费占林业生产成本费用的比重较大。在森林采运生产和木材加工生产中,设备使用费分别约占成本费用的25%和30-40%。可见合理使用设备是降低成本费用和增加盈利的重要途径,能否合理使用设备,在正常的使用和保养条件下,关键问题在于能否确定合理的设备更新模式。1、影响设备更新模式选择的相关因素一个合理的设备更新模式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具体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1)采用正确的评价方法;(2)考虑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3)具有良好的财务可操作性。1.1项目及…  相似文献   

2.
农村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超过5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变电设备、水利及安全饮水设施、文化大院、远程教育及办公设施等。固定资产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是除土地外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随着其磨损而逐渐转移的价值,这部分转移的价值以折旧费的形式计入成本费用,并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转化为企业的货币资金。从费用的角度而言,固定资产购建费的支出,是一种跨期费用的预付,而固定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计提的折旧,即是对这种预付费用的逐期分配,进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中。从费用的角度理解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会计学的持续经营假设。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目的是为了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而且在其规定的使用年限内都用于且只用于基本生产或辅助生产。换句话说,即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我国柑橘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存在耕地规模狭小和劳动资源匮乏的双重瓶颈,研究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柑橘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方法]基于2011—2016年我国柑橘生产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特点,比较了柑橘、柑和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结果](1)从整体趋势看,2011年以来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小。考察期间内,柑橘、柑和橘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2. 6%、2. 0%和2. 3%。(2)从影响因素看,技术进步是影响柑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从区域差异看,科技进步为福建、广东等省份柑橘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营规模过小阻碍了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增长优势明显劣于江西、湖南两省。(4)从品种分类看,多数省份橘的技术进步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高于柑,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差,仅在部分省份优势明显。[结论]推进柑橘科技创新,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施柑橘产业支持政策是促进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设备更新及新产品开发。尤其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市场需求纷繁复杂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企业能否制定最佳的设备更新决策方案,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投资中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本文拟就设备更新决策的有关内容做初步探讨。设备更新决策是指企业在设备更新时为了选择最佳的方案,而对生产设备是否更新,何时更新,如何更新等问题进行的决策。由于企业现有机器设备因使用磨损而不能或不宜继续使用,或者由于技术进步而显得陈旧、落后,需要以新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机器设备进行替换,从而…  相似文献   

6.
在鱼苗生产中,随着亲鱼繁殖次数的增加,其生殖力会逐渐下降,因此,亲鱼需要逐年淘汰更新。冬季正是选留、选购亲鱼的最佳时节,选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满足基本生产发展要求,需要购置大量固定资产.而这些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而不改变原来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会随着使用而不断地转移到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去,或者构成企业期间费用.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北部沿海,冬季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在-20℃以下,池塘冰厚30cm以上。多数水产养殖品种难以在室外越冬,室内越冬由于时间长、气温低人工增温费用太大无法大面积使用,直接影响了北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1年至1993年我们以中国对虾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室外越冬试验。在不盖大棚,不使用燃料和加温设备的情况下使越冬池的水温保持在6.5℃以上。通过越冬全过程对水温和盐度、溶氧等理化指标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越冬池的水温稳定、水体的溶氧丰富。这一技术可以在多种海水养殖品种的越冬中使用或为室内越冬预热海水节约大量能源。因方法简单费用极低不需专用设备,既可以在大规模生产中应用,也可以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中使用,是发展北方海水养殖业的新技术。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3—2010年江西省26家农业龙头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同时测算了各个企业技术效率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有正的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有下降趋势;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差异显著。企业总资产、职工工资、贷款贴息、品牌扶持金额、雇佣农户数、与农户签订合同数、农民培训费用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自动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初期受到生产力与经济水平限制,主要集中在小型机械设备领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自动化机械设备逐渐应用与从翻耕到收割的农业生产全过程。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传感技术、检测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等新科技成果逐步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未来自动化技术将在可持续发展、气候监测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正>通常而言,固定资产初始价值较大,使用年限较长,因此不能像低值易耗品支出那样可以一次性归入费用进行核算,需要在往后使用年度内逐年按月分摊,使固定资产能够在持续生产经营环节和一个相对合理的期限内逐步得到损耗补偿,这就是折旧的意义。如果不提折旧,那么固定资产损耗就无法得到补偿,投资者就会失去再生产或再经营的能力。固定资产损耗分有形磨损和无形变值。有形磨损就是机器、设备、仪器、工具、房屋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不断得到发展和促进.最近几年,我国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大型的机械设备逐渐的被应用到了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其中青得里乡主要使用的农用拖拉机是:东风1304/1204/1804.因此,在这些大型的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对其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大型的拖拉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故障和故障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可以通过拖拉机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年际间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但推动各年度增长的关键力量均是技术进步;在四大地区中,只有东北地区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他三个地区均增长,且增长动力相似;由于技术效率提升乏力,超过40%的省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围绕其经营规模与生产率展开研究对积极培育家庭农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全国530个粮食型家庭农场数据考察了新时期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粮食型家庭农场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但随着劳动力市场、机械(租赁)市场的愈加活跃,家庭农场土地生产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将下降得越慢。研究还发现,尽管家庭农场土地生产率将随着雇工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但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弥补该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5年31个不同省份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特征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性,进行了相应的收敛性检验,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上分效率指标进行不同效率的分析。在实证模型构建的指标选取中,采用投入指标有林业系统年底从业人员数和实际完成投资额,产出指标有总产值。实证的结果表明,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6.1%;其中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较大。从31个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看,在10年内出现下降的只有森林储蓄量较大的几个省份。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林业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经济危机后的造纸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变动情况进行测算,并与木材加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行业进行横向比较,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造纸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恢复,但由于技术效率大幅下降,即使技术进步指数提高,后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恢复速度仍然趋缓。最后,对造纸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港口是我国粮食调控和运输的重要通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没有及时更新机械设备,部分机械设备过于陈旧,导致粮食在装卸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引起粮食装卸缓慢、效率低等问题。[1]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和需求大国,我们有责任、有意识发展港口粮食运输业。所以,有必要探究港口粮食装卸设备选型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的现实,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十年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源泉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我国粮食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相对偏低,加大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种植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十年来有所下降,在影响全要生产率的因素中,由技术创新所决定的技术进步呈现下降趋势,由新技术转化推广所决定的纯技术效率不断上升,规模效率则没有得到任何改进;从地区来看,非粮食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粮食主产省虽然技术效率稍有改善,但技术进步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加快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粮食主产区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全国粮食生产效率成为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中国乳制品业1998~2005年的省际面版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乳制品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1998~2005年,中国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0.6%的速度增长,技术效率的下降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的增长;五大奶业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均为正值,技术进步的增长支撑着各地区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江苏省3个典型家庭农场案例调研为基础,从理论和案例层面分析家庭农场实践中的生产效率。研究发现,与小农户相比,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土地生产率略有下降。家庭农场经营面临过度规模化、雇佣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上涨、经营结构单一、社会化服务落后、议价能力低等诸多风险。家庭农场间成本收益率和人均年纯收入有较大差异,其中土地租赁和雇工费用上的差异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