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崔东文  郭荣 《水利经济》2015,33(5):8-13
从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和管理安全3个方面遴选出9个指标,构建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针对PP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最佳投影方向a难以确定的不足,利用一种全新的仿生群体智能算法——群居蜘蛛优化(SSO)算法搜寻PP模型最佳投影方向a,提出SSO-PP评价模型,通过5个高维复杂函数对SSO算法进行验证,并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进行对比;利用SSO-PP模型对实例进行达标评价。结果表明:SSO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精度和全局寻优能力,将SSO算法用于PP模型最佳投影方向a的选取,可有效提高PP模型评价精度。SSO-PP模型对暮底河水源地2010年、2015年达标评价结果为"基本达标"和"达标",2020年、2030年达标评价结果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框架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4、2009和2014年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总水平缓慢提升,但安全层次不高,安全等级较低,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内部协调性逐渐降低;(2)土地生态安全单项水平中,环境子系统始终处于缓慢提升阶段,经济子系统由快速提升跌入缓慢提升阶段,社会子系统则从缓慢退化跃升至缓慢提升阶段;(3)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障碍因子类别、障碍度及因子排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障碍因子经历了从经济类因素向资源环境类因素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综合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TM遥感数据和各种调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基于栅格对栖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为山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探索一种精确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首先建立栖霞市地形、土壤和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然后结合区域特征选取评价因子,并进行空间量化处理和赋值;最后以地形为主导囚子建立评价模型,完成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研究结果栖霞市土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安全、较安全、预警和中警4个状态级,各级别面积分别占22.62%、49.82%、20.51%和7.05%,土地生态安全级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部的倾斜平地和山间泊地,土地生态较安全级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区,西北和东南部的山地区域处于土地生态预警和中警等级.研究结论栖霞市土地生态状况整体上良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今后应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果园集约化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然—经济—社会"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2007-2017年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障碍因子及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探究其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7-2017年间,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恶劣级、风险级、敏感级之间波动,但研究期内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2)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持续性指标可能是制约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发展的首要因素。(3)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与土地生态安全间的耦合协调性较好,未来仍有提升空间。鄂尔多斯市以后应充分协调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适当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得出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值和五个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哈尔滨为倒,探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灰色性,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从宏观上对2000~2005年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5年土地生态均处于基本安全水平;2000—2002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略有下降,但2003~2005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增加趋势,说明其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改善;存在人口密度、工业用地比重偏高,绿地覆盖率、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面积、空气质量达二级率等偏低不安全因素,制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学考量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关注重点。以鄂西北山地丘陵区的中心城市襄阳市为例,在生态安全导向下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采用PSR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对襄阳市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一般,生态安全水平处于"预警"状态;2不同生态效益目标条件下,可得到多个不同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最优方案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况、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因素的结果;3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符合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区,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研究区现实情况,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依据综合指数法构建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0—2015年的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5年,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向好,下辖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差异性明显。2000—2005年,连云港市西部东海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改善明显,其土地安全等级由Ⅱ不安全级提升到Ⅳ良好级;2005—2010年,连云港市东部和南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均有所提高;到2015年,连云港市大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达到Ⅴ安全级。  相似文献   

9.
在对双鸭山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以土地生态压力、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为子系统,共选取了23项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对研究区2002—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在0.2~0.5之间波动上升,土地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区内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并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突变理论方法的我国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聚焦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效率提升问题,构建DPSIR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理论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九省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较大,内蒙古处于领先地位,河南省排名落后,其余省份居中且相差不大。从时间分布上来看,研究期间内各省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河上游的土地生态安全表现相对较优,下游次之,中游较差。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化人口压力过大、水环境与农业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以及治理力度不足等,由此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清洁化生产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方面因素分别选取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耕地中旱地比重、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化肥施用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13个指标作为巴中市土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相关指标数据及公式得到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巴中市2008年、2011年和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817,0.828,0.832。然后,对巴中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其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并处于良好级(0.8T≤0.9)。最后,根据上述评价分析,分别针对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经济及社会因素3方面给出巴中市土地安全实施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忽视生态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基于生态安全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出现耕地退化问题,说明目前中国耕地已开发过度,若忽视生态安全问题继续开发,新增耕地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退化威胁。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能只注重对耕作可行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开发的生态可行性。因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应该增加生态安全准则,确保开垦后不发生土地退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将生态用地作为限制性因素,不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 (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 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农用地数量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针对山东省的农用地数量进行统计并通过生态安全指数来评价农用地的生态安全性,以期为山东省的农用地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2007~2016年山东省农用地数量变化。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由17项指标构成的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采用土地生态安全模型计算单项和综合安全指数来评价农用地的生态安全性。[结果]2007~2016年,10年间山东省农用地的面积未出现较大变动,一直保持在1 150万hm~2以上。经计算,山东省2010年和2015年的农用地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597 2和0.636 6,按照山东省农用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5年的农用地生态安全等级均为"敏感级",但2015年比2010年的安全值略有提升。[结论]山东省农用地数量在2007~2016年的10年间未出现较大变动,一直保持在1 000万hm~2以上。2010年和2015年山东省农用地生态安全状态处于敏感级。虽然5年间生态安全值略有上升,但仍有很多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注意,尤其是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理,以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农用地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全省农用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土地资源安全内涵的探讨,着重从城市化对耕地保护、失地农民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安全态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耕地安全、土地生态系统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的含义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视角,解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演化时空过程,探究耕地利用合理区间,分析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针对性优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方法:最小人均耕地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行星边界框架。研究结果:(1)粮食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呈现“略有盈余,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盈西亏,梯次变化”;(2)生态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总体处于较显著的赤字状态,生态赤字呈“由升转降”的波动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西平东亏,中部优化”特征,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已远超行星边界范围;(3)湖南省耕地利用规模应控制在3.79×106~4.23×106 hm2。研究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核心问题不在于数量不足,而突出表现为耕地利用程度减弱、粮食播种占比低且持续波动、耕地产出能力不足,其耕地利用质量亟待提升,利用结构亟需调整。分区分类调控是实现湖南省耕地科学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一般性评价指标,结合鸡西市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土地资源生态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响应三方面出发,构建了有20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相关分析法,计算出了鸡西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综合值。研究表明:鸡西市从1996-2005年,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等级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为了提升鸡西市土地生态安全级别,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佛冈县的土地生态的实际状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8年佛冈县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不断改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1998年的0.2567增至2008年的0.5858,生态安全水平处在从"风险级"状态转向"比较安全"状态的过程;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响应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使得土地生态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确保耕地整理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选取可以反映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的指标因子,然后参考胡学东提出的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引入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约束,对研究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K-Means聚类法将研究区域的耕地整理适宜性分区进行合理划分。[结果]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对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水平具有重大影响,高生态安全约束与高社会经济约束会降低耕地整理的适宜性,低生态安全约束与低社会经济约束会提高耕地整理的适宜性。[结论]引入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地区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状态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情况,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可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对处于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