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大发展和各省市为确保经济振兴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大投入,使我国的建筑业迎来了一个节能高效与和谐发展的新纪元。在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行业规范化、集中化、现代化以及综合服务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在2008年得以延续并成为行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本文作者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机遇挑战、良性循环、前景预测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供政府部门、行业人员、研究学者交流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蒋桂宏 《城市建设》2011,(3):165-166
我省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耗能大省,人多地少,这些将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大力摊进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建设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已成为我省当前建筑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外墙保温系统的施工是住宅工程和公共建筑节能的一个主要方面,以前建筑工程的节能、外墙保温这个概念大家比较陌生,提的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3.
王红英 《城市建设》2011,(7):74-74,76
建设和改造节能建筑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的根本措施。我国城市节能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大力发展新的节能建筑,还需对既有建筑进行技术改造,从而整体提升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水电建筑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服务业发展较晚,特别是建筑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作为产业认可,而作为建筑业的一个支系--水电建筑业,虽然在建国后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开发与发展,起步较早,但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边缘身份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中,并且长期以来作为火电建设的补充.随着黄河、长江几个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水电事业才真正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目前,由于我国的建筑业竞争极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建筑领域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并且与国外市场长期隔离,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竞争的经验,明显的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由建筑业大省走向强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是建筑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将建筑业列为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利用五年时间,实现由建筑业大省向建筑业强省的转变,使建筑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优势产业。围绕如何实现这个转变目标,立足于河北建筑业的发展实际,着眼于国内外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在建筑企业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谈一下自己对河北由建筑业大省走向强省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能源结构、生产能力和环保能力作为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外生潜变量,以低碳竞争力和低碳技术利用率作为内生潜变量,构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评价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运用Lisrel软件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生产能力和环保能力是影响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生产能力对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建筑面积碳排放效率的因子荷载值远大于产值利润率,表明建筑面积碳排放效率对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提高我国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大力宣传低碳思想,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建筑业节能技术的研究,加速节能技术改造进程;制定适应市场环境的低碳政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建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已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0%,因此,节能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作者从影响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因素如手,主要就建筑围护结构中的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袁利飞 《大陆桥视野》2012,(22):83-83,85
作为高能耗产业的建筑业,提高节能意识、使用节能材料、完善节能制度,努力使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现代建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建筑节能基本发展出发,从建筑能耗的概念、建筑节能中的自然利用和建筑业现行的节能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建筑用能的状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策略,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作为设计施工单位在节能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建筑节能基本发展出发,从建筑能耗的概念、建筑节能中的自然利用和建筑业现行的节能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建筑用能的状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策略,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作为设计施工单位在节能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宁  曾尊固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本文从阐述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入手,分析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的关系,进而就构建区域特色农业问题提出若干理论思考和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仍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实现,这有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而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这四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株洲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区位、工业基础、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制约因素。目前,株洲已形成田心高科园、董家塅高科园、河西示范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区,今后可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在加大政策扶持、集中力量招商选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加快市场培育等五个方面着手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4.
论西部大开发中重庆产业布局调整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经济地理》2003,23(5):677-680
经济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布局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依据重庆市情、劳动地域分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要求和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思路,划分和界定重庆三大产业区,以此作为产业布局调整的一种地域形式,在综合评价三大产业区产业现状和发展优势基础上,对三大产业区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周立华 《生产力研究》2012,(10):68-70,73,26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必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开放的文化市场格局;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确立文化生产力市场。必须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挖掘文化消费潜力,繁荣文化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还存在着科技和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公共文化道德体系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全社会低碳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等诸多制约因素.通过构建“低碳器物、低碳制度、低碳行为规范、低碳观念”四位一体的文化产业低碳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遵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资源条件严重不符。面对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遵义旅游目的地品牌呈现空心化趋势,缺乏对品牌形成有效支撑的旅游产品。以旅游地品牌塑造为纽带,剖析遵义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关系,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期为遵义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上海利用岛屿岸线发展海洋经济的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是我国沿海大城市,具有较长的江、海岸线资源,其中2/3为岛屿岸线。上海市借鉴国外发展水岸经济的经验,充分利用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以及与上海邻近的嵊泗列岛岸线,建设洋山深水港,重新布局船舶制造工业基地,发展岛屿生态旅游以及建设越江通道工程等发展海洋产业,为上海建设海洋强市尽快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创造条件,并提升和促进崇明和嵊泗2个海岛县的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瑾  张渝 《经济与管理》2013,(12):82-88
近年来,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相比之下,其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重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华中和德国斯图加特七个汽车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单层次和综合层次的评价。结果表明: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业生产能力、产业集群能力、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这正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江五七  石培华  方磊 《经济地理》2007,27(6):1037-1041
旅游业是一个和谐的产业,和谐旅游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和谐旅游的实施难点在于很好地处理旅游业与资源型产业之间的摩擦.文章以山西省为案例研究了旅游与煤炭的和谐发展,总结了煤旅关系的五个本质特点和煤旅矛盾的五种表现方式,找到了煤旅和谐发展的亮点,提出了煤旅和谐发展的四种思路,认为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都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煤炭工业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