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玉发,反应堆工程专家。1937年5月出生,196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现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2.
留苏记忆     
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机械,1951年夏我被派到苏联学习,直到1958年完成学业回国,在苏联整整待了七年. 到了苏联后,我先在喀山化工学院机械系学习化工机械专业,后转到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学习,1956年夏毕业.由于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当时国家从1956年在苏联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中派一部分再学习核专业,我又被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核动力,具体是核反应堆专业.1956年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机械系毕业的有3个中国学生,都被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继续学习核反应堆专业.这3人除了我之外,还有彭士禄和华戈旦.我们三人在苏联同校、同专业、同班学习七年,友谊很深,很不容易.我们于1958年4月完成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的学业,毕业回国,都到二机部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乃彦,核物理学家。1935年11 月2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56~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从事中子能谱和中子截面的测量, 1959~1965年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快中子脉冲反应堆上从事中子物理研究,研制了大面积含硼液体闪烁中子探测器。1965年回国后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试验  相似文献   

4.
1958年9月,我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1999年8月,我从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工程专业毕业来到原子能院快堆工作。当时我觉得管理工程这个专业和院里的主流专业不太对口,感觉自己可能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就有了想离开的打算。当时在院  相似文献   

6.
《中国核工业》2009,(9):59-64
195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该所于1953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7.
<正>钱皋韵,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核工程物理专家。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53至1955年在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因国内核工业发展的需要,他提前回国,参与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子物理研究和核聚变研究的起步工作。后转入铀同  相似文献   

8.
马福邦,核反应堆工程专家。1934年7月26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祖籍广东顺德。195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1952年9月转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并分配到原二机部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水堆研究室工作。历任操纵员、值班主任;技管组操纵组长、总工程师、室主任。1980年至1984年先后担任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堆工部副主任、副所长  相似文献   

9.
正个人简介:曾乃工,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被分配到原子能所反应堆物理组工作。1959年被派往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4年回到原子能所中子物理实验室工作。1996年退休。  相似文献   

10.
<正>1958年6月,中央决定研制核潜艇。随后,确定核潜艇动力设计由二机部负责,在原子能研究所组建反应堆工程研究室潜艇反应堆设计组,负责潜艇核反应堆和一回路系统的研究设计。彭士禄、赵仁恺等专家相继参加这项任务,负责技术工作。实际上,在这之前,黄祖洽先生已领导了一个小组,做了潜艇压水堆概念方案的工作。1960年中,原子能研究所完成了一个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属于概念性的。同时提出了试验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的我国核科技领域内实力最雄厚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基地。它在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和咨询服务的同时,还承担材料、电子、激光、信息、超导等学科的研究、技术开发及技术项目承包任务。该院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1958年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84年又改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12.
<正>我2001年8月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工程专业毕业来原子能院快堆工作。刚来不久,就赶上8月15日的快堆主厂房封顶。封顶仪式的热烈场面让我很激动,我对快堆的发展充满了信  相似文献   

13.
寻根,是为了认清历史,追念前贤并激励后人。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至今已经走过了62年的历程。纵观原子能院的历史沿革,由初期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  相似文献   

14.
正戚宏昶,男,41岁,中共党员,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戚宏昶1996年7月毕业于安徽机电学院机械制造及工艺设备专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2000年分配至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检修部工作,从事反应堆本体维修、装换料操作及核级设备机械维修工作,一直扎根在核电生产一线。戚宏昶苦练技艺,勤于学习,对业务精益求精并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攻关负责人完成了反应堆堆内构件水下维修技术研发、环  相似文献   

15.
一进原子能院大门,在不远处一片葱翠树林的东西方向,分别坐落着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101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旧址——一座红色古朴的反应堆大楼和一块蓝色大磁铁,而我国著名核科学家钱三强和王淦昌的铜像则在树林中间,静静地守望着这两座开启了中国原子能时代的重要核设施.历史长河中,总有些星光分外璀璨,它们闪烁着划时代的耀眼...  相似文献   

16.
刘广钧,同位素分离专家。1929年7月15日生于天津市一个回民家庭,1952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同位素分离特别班进修,1958年毕业回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任同位素分离教研室主任。1963年调二机部铀浓缩厂工作,先后任副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副厂长,1982年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1989年4~12月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任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7.
李德平,辐射物理学家。1926年11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兴化县。1948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二机部北京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室副主任等职。1964年后任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原华北辐射防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院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当我还在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做研究生的时候,1955年夏的一天,大使馆把我召去了,通知我说,中央已做出了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因此,从留苏生中挑选了一些专业相近的,将学习重点转向学习和掌握原子能有关科学技术,我是被挑中者之一。从此,我就和核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回国后,就到二机部报到,开始了我的核生涯。我先是从事第一座军用生产反应堆的研究设计和建造;70年代起,又从事第一座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19.
厂报院刊     
原子能院“三讲”学习步步深入自5月初,原子能院党委召开有分党委书记、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参加的“三讲”学习动员会以来,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安排具体,“三讲”学习活动步步深入。朱天玉书记从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原子能院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阐述了开展“三讲”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恩琇副书记强调在“三讲”学习  相似文献   

20.
正盛夏的热浪中,位于北京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隅的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简称49-2堆)厂房显得有些冷清。一幢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中,反应堆一层厂房正在重新整修,几个工人进进出出,嘈杂的电钻声遮住了窗外聒噪的蝉鸣。向上走到厂房三层,空荡而寂静,原子能院堆工部运行所49-2堆党支部书记韩玉祥娴熟地从一大盘钥匙中挑出一把打开了49-2堆的主控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