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丁·路德孜孜不倦地从事《圣经》翻译工作。他的德文《圣经》版本最终成为权威性版本。路德的德译 《圣经》工作,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德语的统一规范乃至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3日的演讲为语料,以文体学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对该文本进行文体分析,以此来描写马丁.路德.金在此篇演讲中的语言特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该演讲文体及其深层含义,文章最后指出文体学理论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欣赏水平和演讲文体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1929~1968)于1963年8月28日,在有着25万群众集会的华盛顿广场前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这篇演说词是世界文坛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他的演说词中的深层象征寓意和文学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沃克从小接受宗教的熏陶 ,由此她的作品中常常体现着宗教思想 ,并往往与她的女权思想和种族平等的思想相互渗透。在她的力作《紫色》中 ,女主人公茜莉的一生都离不开宗教这一精神支柱。本文分析了茜莉对上帝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从文学角度而言,宗教宽容理论对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艾凡赫》为例,受到宗教宽容理论影响的司各特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教会群体对教徒的宽容、部分基督徒对犹太教徒的宗教宽容和犹太教徒对基督徒的宽容,佐证了这个时期的小说反映了宗教宽容理论。  相似文献   

6.
袁黄《了凡四训》是一篇劝善积德的儒家家训作品,但在劝善原理、劝善法则、劝善实践、道德评价以及训诫的写作形式等方面都深受宗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这种宗教影响既与明代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有关,也与袁黄家族崇教的家学源渊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宗教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宗教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客观形势变化的需要。宗教现教育应遵循“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准绳,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将宗教观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形成教育合力,产生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甘肃省农村某教会为例,对基督徒的宗教信念和宗教体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督徒宗教信念的四个维度中,内部宗教信念最强烈,自我谦卑和对他人的宽恕与之高相关;基督徒的日常宗教体验较频繁,且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日常生活的意义体系;基督徒的宗教卷入及信念与日常宗教体验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日常宗教体验对宗教卷入与信念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9.
韦伯认为加尔文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改革家,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的思想,主张预定称义。韦伯认为预定称义,强调称义是上帝预前决定的,与其他无关,所以使每一个加尔文宗信徒,独自面对上帝,形成了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否定宗教仪式等神秘主义宗教因素,培养了加尔文宗信徒理性主义的生活态度;荣耀上帝的人生目的的倡导,也为世俗职业活动创造了神圣性。在加尔文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教,则提出了更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关于财富、劳动、职业的经济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人性与宗教的冲突——解读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四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雷厄姆·格林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布莱顿硬糖》、《权力与荣耀》、《问题的核心》和《恋情的终结》被称为宗教四部曲,都涉及到了天主教和天主教徒.在这几部宗教小说中,作家以独特的创作题材为我们剖析了人性与宗教之间的种种冲突,描述了一个由多种信仰、特征和经历的人们所组成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危机.解读格林的宗教四部曲,可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精神生存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好小伙布朗》是美国作家纳赛尼尔·霍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反映了17世纪美国盛行的清教思想以及当时清教徒迫害异端的罪恶行径。本文探究了小说所体现的霍桑的宗教思想:霍桑对某些清教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清教徒残害女巫和印第安人行径的批判谴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剖析《西游记》、《红字》、《天路历程》等宗教文学,从文学的视角对宗教精神进行探讨,并以宗教文学的例子对宗教精神内在的悖论: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复活》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走向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宗教的感召和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原因之外,还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玛丝洛娃朴素、纯洁和善良的人性;二、与聂赫留朵夫的多次心灵互动;三、灵魂处在东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剧烈冲撞之中。  相似文献   

14.
研究《荒原》的救赎主题,神话是必经的门槛。T.S.艾略特运用"圣杯+金枝"的"神话术"构建诗歌的底层思想结构,建立起"救赎"与"再生"的精神联系,并从人类学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对宗教思想范畴的反思和超越。而着眼于时间循环和生命周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荒原》的非理性神话结构模式体现着史前宗教的"永恒回归"信仰。返回文化生命之源、重现初始完美之境,人与世界的对立再度化为"统一",神话承载的"死而再生"的生命寓意就获得了永恒性的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15.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宗教文学话本,是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及宗教神话人物的宣传的作品,与史书上所记载的叶净能并没有对等关系。《叶净能诗》把初唐到盛唐百余年间的一些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本文试图通过对《叶净能诗》进行分析,窥探早期白话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霍桑是个虔诚的清教徒,祖先的清教传统影响着他的一生,也是他大多数作品的主要素材。但他在对祖先宗教狂热的反思中,又表现出对沉闷压抑的清教氛围的强烈不满。在思考人的生存价值这一重大命题时,深受到超验主义的启发。最能表现他这一纠结思想的作品,当然是代表作《红字》。但《红字》又不是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的简单糅合,而是游离于两者之间的痛苦挣扎和追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霍桑思想中不断冲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成就了《红字》既充满"原罪"意识又透射人性关怀的矛盾主题,也构筑了其既低沉苦闷又激情四溢的诗意语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考察《太平经合校》中的"师策文"与史籍所载的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的宗教运动所表现出的诸多特征,认为《太平经合校》中的"师策文"应是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宗教运动的行动纲领,在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中应已存在。此次宗教运动表明民间道教团体至少是在西汉哀帝之时便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厄普代克的《圣洁百合》聚焦威尔莫特家族四代人的信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世俗化问题和世俗化多样复杂的表现形式,并阐释了在宗教世俗化背景下电影作为替代性宗教的功用和弊端。作家要暗示的是信仰是人们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但还需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宗教经济学     
两个世纪以前,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就宗教问题发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国立的教会总是懒散、懈怠的命题以及这样一种认识,即解决宗教冲突的方法不是减少教派,而是增加教派。  相似文献   

20.
《权力的游戏》是乔治·R.R.马丁的扛鼎之作,通常被贴上"史诗奇幻"的标签。本文认为,作者乔治·马丁虽然深受奇幻大师托尔金的影响,但他已经超越其影响的焦虑,在形似史诗奇幻的世界里探讨了严肃的现实主义境遇与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