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债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不能偿还债务,引起国家财政信用危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波动;另一种是指政府因公债绝对或相对规模过大,只能靠挪用其他正常资金或发行新公债偿还到期债务。1.债务依存度和财政偿债率偏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公债风险较集中。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公债偿债率是当年公债不定期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国际公认的标准是25%~30%,公债偿债率国际警戒线为10%。我国这两项指标,尤其是中央政府公债依存度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1991~2000…  相似文献   

2.
童大龙 《技术经济》2000,19(3):12-14
一、公债适度规模问题的理论分析适度的公债规模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既满足公债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 ,又满足公债规模、结构、效益有机统一并能“内生”偿还能力这两个条件的公债规模。保持适度公债规模是公债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 ,同时又是公债规模正、负面效应的双重特性要求。适度规模是公债本质及其运行规模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 :应债人应债能力的有限性决定公债规模的有限性。应债人购买公债虽然只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让渡 ,且以国家信用和公债收效率为支撑 ,但居民等认购者的认购能力、认购量受可支配收入及其他信用…  相似文献   

3.
公债规模的"度"应当如何把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柏铭  徐利君 《财经研究》2001,27(10):17-22
公债作为当前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公债规模的“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理论界常用评判公债规模指标弊端的揭示,并从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角度分析得出;从公债使用效益把握公债适度规模更为妥当,也更符合我国国情,文章最后提出了从使用效益角度评判公债适度规模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为减轻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发展资本市场 ,我国有必要发行地方公债。当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地方公债的顺利发行需要在债券的发行主体、种类与规模、发行方式、期限和利率、债券的信用和评级及二级市场流通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同时为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确保地方公债的按时还本付息 ,需加强对地方公债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一、公债发行方式   公债发行方式是指作为公债发行主体的中央财政代表国家与广大公债投资者之间推销与 购买公债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直接公开发行和间接公开发行两种基本形式。 直接公开发行是指作为公债发行主体的中央财政自己办理发行手续,直接向公债投资者推销 其所发行公债的方式,由于需要办理各种手续,推销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发行 成本较高,且难以确保发行计划的实现,只有购买者将公债作为一种储蓄手段并对其流通性 要求不高时,方可采用此种方式。间接公开发行则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推销公债。…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戬 《财经研究》2003,29(5):27-33,27
本文主张我国应准予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并由西部地区优先发行。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历史,然后依次从可行性、框架设计两个方面对地方公债的发行进行了论述。文章选择美日两国经验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进行借鉴的主要对象,同时吸取了我国多年来国债的发行经验,重点对地方公债的规模、品种结构、发行方式、发行主体、发行对象、利率和债期选择等7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公债运行机理分析王雪云我国的公债发行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公债理论的研究也在1986—1989年达到了高潮,时至今日,公债理论在我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几个互相联系的缺陷,第一,研究公债发行的多,研究公债使用、偿还和流通的少;第二,研...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但是,发行地方公债也会产生许多负效应,我国发行地方公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1.发行主体。地方公债的发行应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省、自治区政府一般不作为发债主体。对申请发债的地方政府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首先批准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强债务吸纳能力的大中规模城市发行公债,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历史和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尝试过发行地方债,如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地方经济建设折实公债等,中共中央还在1958年4月2日作出过《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决定从1959年起,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确有必要的时候,发行地方建设公债,作为筹集建设资金的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发行地方公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理论上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但是,发行地方公债也会产生许多负效应。我国发行地方公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历史悠久.目前在我国人们对于地方政府是否应当发行公债存在着争议,发行公债作为政府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完善财政分税分级体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问题,从财政学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通过对发行地方公债的利弊研究,以及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完善改进,提出了对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可行性探究.  相似文献   

13.
美、日地方公债及启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现代国家地方政府职能的日趋扩大和中央政府事权财权的相应下放,地方公债在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日本是较早运用地方公债的国家,其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本在介绍美日两国地方公债规模、种类、投向、管理等方面做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可以举借债务,但1994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逐步增大,一些地方甚至存在随意举债和过度举债的现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创了历史新高。在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也不断加大,因此中央决定在今年代发部分地方公债。本文通过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历史及现状分析,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黄克荣 《时代经贸》2009,(10):174-175
不管是从我国的财政体制上讲,还是我国地方目前的财政状况上讲,我国都应该发行地方公债,也就是说,地方公债的发行既有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因此,应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来为地方公共基础建设项目融资的实践已经在我国展开,活跃的地方公债二级市场能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增强地方公债的投资活力,并能对地方公债运行形成有效的评价监督,是我国发展地方公债市场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应形成合理的地方公债利率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债券市场中介机构并建立实行地方公债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同时无论从公平角度还是从效率角度,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要求地方公债的存在。发行地方公债可以完善分税制、减轻中央政府的债务压力及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中国,随着各种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个经济领域体系的日益健全,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成熟了,发行地方公债在中国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说,地方公债的发行既有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因此,应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政府公债的发行开辟了政府动员国民储蓄的新时代,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公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当时的金融市场,成为银行券的发行准备、储蓄存款的保证、银行放款的抵押品、金融业的投资筹码以及维护经济稳定的筹码;公债的交易也推动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然而,文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利率对公债价格没有解释力。这说明政府公债还没有完全与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公债价格应该还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或制约。1921年和1932年的公债整理对债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公债收益率的下降则是理性的回归。而法币改革则使政府摆脱了公债的财政制约。  相似文献   

19.
1.谨慎选择债务主体进行试点。我国地方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现阶段,确定发行公债的主体,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公债是必须偿还的,它不同于转移支出。发债主体,必须具备偿债能力。所以,要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及公债项目的具体情况等因素。(2)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财政管理体制上“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并没有彻底解决。综合以上两个因素,我国确定地方公债发行主体的范围不宜过宽,应首先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地方公债的推出,一直伴随着关于其存在风险的争议。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地方公债的历史变迁证明,中国地方公债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以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缺点则具体化为中国地方公债制度在发行审核、发行定价和信息披露制度上的不完善,并由此派生出中国地方公债客观存在着偿还风险、发行风险和资金违规使用风险。防控中国地方公债风险的必由之路是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