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如何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背景下既履行国际义务,又保护我国的切身利益,本文结合WTO《政府采购协议》和我国《政府采购法》,  相似文献   

2.
WTO《政府采购协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TO《政府采购协议》是目前政府采购领域最主要的国际规范之一,将会对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在介绍《政府采购协议》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认为《政府采购协议》给我国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调整。我国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渐进性开放与适度保护并举。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而言,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与加入WTO一样,是利益与挑战并存的选择。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政府采购单位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采购机构的效率和透明度,乃至推动行政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使我国企业开拓国外政府采购市场,从而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4.
2001年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时承诺,将在两年内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开放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我国政府采购工程起步较晚,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与《政府采购协议》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是一项国际惯例,但在我国政府采购实践中还未得以落实。我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实行和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日程的临近,要求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尽快确立我国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科学政策。这既是我国实现科技进步,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国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正在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努力,各项协议的论证和准备也在加紧进行。入世后,我们将面临如何对待WTO的《政府采购协议》的问题。 WTO《政府采购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是一个在国际组织内达成的、有关各缔约方政府采购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框架,为政府采购在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设立的统一的国际标准。它强调: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要保证政府采购的国际竞争性,对国内产品或供应商只能进行有  相似文献   

7.
政府采购中有些货物、服务或工程在我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成本过高,加之我国近期将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因此,笔者认为政府采购应在保护民族产业的前提下,加快做好与国际接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8.
我国加入GPA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7年12月28日我国正式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以来,GPA发达成员国如欧盟、美国、加拿大等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将我国拉进GPA,纷纷在我国开展加入GPA培训与研讨,向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介绍各自国家有关GPA的法规、市场准入等。在2010年国际公共采购大会上,中国何时、以何种开放程度加入GPA再次成为各国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可以说在国际社会上,要求我国加入GPA的  相似文献   

9.
政府采购信息安全,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积极研究的课题之一。2007年12月,我国开始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谈判,我国一旦成功加入GPA,政府采购信息安全将会遭遇更大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PKI(公钥基础设施)、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但缺少一个统一、高效的安全支撑体系来保障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政府采购仍然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加入WTO谈判时曾经庄重承诺,将尽快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的谈判。而当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才刚刚启动5年,一切工作都尚处于初步推行阶段,实现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的接轨难度是巨大的。但是,中国政府这样承诺了。通过这样的承诺,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对于开展国际交流,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和愿意为此承担的责任。现在,中国政府再一次表示,将于2007年年底启动加入GPA的谈判,同时积极开展了谈判的准备工作。那么,考虑到加入的迫切和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实际,在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过渡性措施的基础之上,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对等开放的范围到底应是多大?在此次中欧政府采购研讨会上一位中国政府官员的表态应该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谈判的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货物和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1.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的采购方式中尽管没有涉及到协议供货这种方式,但是这一制度的试点以供应商履约率高,供货及时,售后服务到位而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在全国各地政府采购活动中普遍采用,这是政府采购方式的创新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本文从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程序入手谈一谈这一方式的优势,并提出实际运行中出现和急需解决的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政府采购作为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基于手段,已成为许多国家最主要,份额最大的市场商品购销活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的发展,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政府采购的这一特点,导致很多国家长期以来规定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必须优化购买本国产品,而把外国产品排除在政府采购范围之外,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政府采购也开始出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尽早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及其自由化程度,提高各国政府采购法规程序与做法的透明度和一致性,使外国商品在一国进行政府采购时能够得到平等的被选择的机会,70年代末,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达成了《政府采购协议》,同意开放由各国中央政府进行的采购活动,由于该协议适应范围有限,继而各国又在乌拉圭回合时举行新一轮政府采购谈判,最后在美,日等20多国范围内达成新的《政府采购协议》。新协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正式生效,这大大促进了政府采购的国际化进程,《政府采购协议》是我国加入WTO必须要签署的协议之一,我国在加入WTO以后,此协议必然会对我国的政府采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中,中国与GPA参加方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应适用《政府采购协议》的政府采购范围持不同的看法。国内政府采购理论界对于政府采购与公共采购是否有区别、公益性国有企业是否应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等问题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为此,有必要对我国政府采购范围界定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再谈如何看待WTO《政府采购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日,有人提出:"要按照WTO《政府采购协议》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内容修改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又涉及到如何看待WTO《政府采购协议》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对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修改,我们《政府采购法》的立法目的和要实现的政策功能还要不要?如果要,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5.
政府采购国际化进程对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发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大量经济行为都涉及到政府采购,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面对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是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它要求各缔约方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以实现政府采购国际化和自由化;与此同时,在WB、APEC等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推动下,国内企业争夺政府采购国际市场的需要逐步加大,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已  相似文献   

16.
政府采购在西方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旨在消除政府采购中保护主义的《政府采购协议》GPA应运而生。本文从GPA诸条款对我国政府采购的约束出发,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府采购法执行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顺利开展、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政府采购法总结了我国政府采购试点工作的实践经验,吸收借鉴了国际惯例,遵循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原则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发挥了法制性、规范性、导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于2001年l2月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是尚未签署《政府采购协议》,政府采购市场对国外企业仍然是封闭的.对其开放的只是政府采购之外的民间市场。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向国际开放政府聚购市场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实力偏弱.  相似文献   

19.
采购速览     
声音声音:"中国的政府采购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较高。在未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以后,中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将与协议规则接轨。"  相似文献   

20.
近期,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白皮书》2012年报告,与近几年的中国美国商会的白皮书一样,不顾客观事实,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政府采购法律和市场环境。不仅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和开放横加指责,认为我国政府采购严重歧视国外产品;还批评我国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缺乏诚意,进展缓慢。笔者就上述观点给与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