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捕风捉影     
《人力资源》2011,(5):72
全国职工工资有望翻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近日透露,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 5%,"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杨志明说,要以提高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对象,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宝钢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同时又要体现与国际工资通用做法接轨,强化企业竞争力,1993年宝钢在吸取结构工资制的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建立反映岗位劳动四大要素和企业效益决定职工劳动报酬的“岗效薪级工资”制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关于开展煤炭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国家要尽快出台工资法律法规政策,对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收入水平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大落实力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提高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更好地维护职工工资利益。  相似文献   

4.
信息荟萃     
《数据》1996,(9)
信息荟萃部分行业企业将实行工资控制线办法为更好地调节工资分配关系,从今年起国家对部分行业、企业实行工资控制线办法。这一办法的主要措施是:控制职工工资水平偏高、增长过快行业的工资发放,对部分行业(部门)、企业工资总额发放增长速度实行上限控制,调节行业、...  相似文献   

5.
《企业世界》2007,(11):46
从有关方面获悉,广东省国资委已向各地级以上市国资委及省属企业下发了《关于调查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情况的通知》,对各市国资委(财政局、经贸局)监管国有企业和省属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各地要对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政府日前发布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以2006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114元为基数,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6%,上线(预警线)增长24%,下线增长8%。各类企业应按照工资指导线的要求,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是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基本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职工工资收入及其增长,均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职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是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关系到职工的核心经济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明确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加强对职工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探索和建立职工的薪酬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制度和机制,提高劳动分配率,让居民从地区国民财富增长中得到应有的收入增长,从制度机制上保障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促进分配公平和富民惠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据《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市企业职工工资今后不单是企业说了算,而应由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后确定。最近,南京市劳动局发布了《企业工资协商试行办法》。这一办法要求依据政府颁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工资适度增长等原则下,就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职工工资水平,职工的奖金、津贴、补贴等待遇标准,职工工资发放时间和支付办法,职工保险、福利方面的待遇标准,企业公益金的使用和劳动分红的办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广泛协商。协商要求可由双方的任何一方提出,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对方接到通知后要认真研究,并在15日内作出答复,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协商。双方达成协议后起草工资集体协议,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报劳动行政  相似文献   

9.
1.背景近年来,我省采取多项积极措施,努力规范企业工资分配秩序,引导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基础上,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目前,我省企业工资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省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0.
和莉 《河北企业》2007,(12):41-41
1.新形势和新问题迫切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职职工的工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也增加较多;而离退休人员通过提高养老金计发比例和增加生活补助费,其收入金额也有提高.但由于没有建立根据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的增长情况相应提高养老金的正常机制,他们要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缺乏保证.有些时候甚至出现养老金的增长赶不上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涨的情况。另一方面,养老金的具体计发办法也不适应工资结构变化的情况,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随着企业活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工资收入事关每个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让普通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7月17日,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提高职工工资收入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呈现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企业在职工工资支付上出现了大量新的做法和新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拖欠克扣职工尤其是外来民工工资或不按规定支付工资的现象。尽管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存切实维护民工合法权益特别是工资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企业拖欠克扣民工工资问题似已成为“顽症”,难以消除。因此,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有必要对这一“顽症”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以制定根治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实行岗绩工资制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现行的工资分配和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资总额的管理机制不合理 ,没有很好与企业成本和经济效益挂钩 ,致使工资总额与成本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工资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 ,不论企业经济效益如何 ,职工工资“只能增、不能降” ,亏损企业少发工资 ,职工认为是拖欠 ,造成思想混乱。工资结构复杂 ,单元多 ,各单位职能不清、重复交叉 ,从而弱化了各个单元应有的功能。近几年来工资平均增长较多 ,死工资部分在职工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削弱了激励作…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政策央企将建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日前,国资委分配局在部分中央企业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问题座谈会上透露,国资委2008年将进一步完善企业收入分配调控的思路及措施,建立职工工资正常  相似文献   

15.
《上海劳动保障》2000,(10):42-42
各区、县劳动局,各有关委、办、局,控股(企业)集团公司:为了指导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从有利于适度调节企业间的工资关系出发,现就2000年本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6.
工资是对企业职工付出劳动所获得的一种报酬;而“应付工资”是企业对职工工资的一种负债。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在会计核算上通过设置“应付工资”科目进行核算。“应付工资”科目集中反映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构成职工工资总额的内容都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进...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世界》2007,(11):47-48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公布“北京市2007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应围绕2007年基准线9.5%,即在目前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基础上增长9.5%来调整职工工资。北京市劳动保障局首次提出了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实施意见,包括一线工人平均工资不涨时经营者工资也不应涨等内容。垄断企业工资增幅不得超过9.5%。亏损企业工资不得低于640元.  相似文献   

18.
在确定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对职工工资的扣除,实际工作中税务人员和企业办税人员时常会采取下列两种做法:按应付工资的计提数进行扣除和按应付工资的实际发放数进行扣除,由于具体操作方法不一,致使确定的应纳税所得数额悬殊较大,造成执法尺度不一致,进而形成税企之间不必要的争执,究竟哪种做法正确,笔者就自己对有关关税收政策的理解与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苏木乡镇大量拖欠职工工资,已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干部职工生活和工作积极性,而且对社会稳定也构成潜在危胁。做为少数民族贫困旗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认为,目前,解决苏木乡镇欠发职工工资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银行代发工资”。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财政局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在去年旗本级成功地推行“银行代发工资”的基础上,2001年4月份,又对乡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行“银行代发”。乡级“银行代发工资”的运行,对于防止行政管理费过快增长,保证职工工资足额发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年金的提取及会计处理我国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及职工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起来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职工个人缴费可以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企业年金是职工工资的一部分,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职工对这部分价值具有请求权和追索权。因此,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一部分递延工资。提取并确认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