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MBA教育前几年在中国盛极一时,成为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近年,对国内MBA教育的现状和成果却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至少表明了国人对“舶来品”的认识开始走向理性、成熟,对其认知在不断加深,对其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我作为一名接受过MBA教育,有着八年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过来人,想就MBA教育背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影响将自己的体会与朋友们分享,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MBA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了,在这期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的管理人才,他们中间有一些在事业上还是非常有成就的。我认为中国的MBA教育,成绩还是主要的。中国未来MBA发展的前景是乐观。这个乐观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已经摸索出来一些在中国办MBA的经验,就是说除了按照国际规范的MBA教学方式来培养MBA学生以外,我们也结合中国自己的许多实际情况来培养中国所需要的MBA企业管理人才,而且从我们的情况来看,我们毕业的学员,在企业里面是供不应求的。  相似文献   

3.
早期被神化,后期被异化,MBA毕业生和企业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有人说鹏A毕业生眼高手低,也有人说是企业不懂得怎样使用。孰是孰非?在MBA学员们看来,MBA教育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又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MBA教育作为世界性的管理教育主体,约于1908年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迄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我国的MBA教育起步于1991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由最初的9所开办MBA教育院校发展至目前全国已有236所高校开展了MBA教育。伴随着我国踏入全方位工商管理时代的步伐,MBA教育已经成为培养21世纪中国工商企业领军力量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本文立足于MBA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和社会重要性,着眼于MBA教育管理者队伍的现状,就新时期MBA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培养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今天从事MBA教育的教授、院长,以及MBA的学员,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MBA到底给我们带来丁什么?  相似文献   

6.
刚刚走过20年的中国本土MBA教育与中国MBA毕业生,从没停止过找寻自己的真正归位。同时众多商学院也在弱冠之际纷纷做出创新,尝试破解未来何去何从的战略难题。恰好与中国MBA教育同龄的《中外管理》杂志,作为同路人和见证者,愿意在此一同思考,一同叩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MBA     
中国自己培养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出现了仅仅7年。尽管人们对 MBA 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但是这个群体已受到企业的极大重视。当前要注意的是两项工作:一是要教好 MBA,二是要用好 MBA。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自己的 MBA,才能适应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企业管理(北京)》2004,(5):103-103
第五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将于5月22日-23日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西北大学主办,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基本就绪。本次论坛是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之后的又一次中国MBA界的盛典,着力体现思想性、前瞻性、实践性、实效性四大特色。届时,包括政界要员、全国MBA指导委员会代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MBA委员会代表、知名专家学者、中外企业家代表、海内外商学院院长、91所中国MBA院校师生代表在内的1400余人,将参与此次盛会。本次论坛在以“财智时代:企业与MBA”为主题的主体论坛之外,就旅游业…  相似文献   

9.
精英的旅程     
吴菁 《中国企业家》2011,(11):I0018-I0019
中国的MBA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对这个学位和这种教育模式的意义所知甚允正如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纯均教授最近在清华MBA教育20周年庆典上所说的:“不仅社会上对MBA教育缺乏了解,弄不清MBA和那个‘打篮球的NBA’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李从东 《中国企业家》2011,(11):I0002-I0003
MBA教育是现代商科教育的主体。截至2011年,中国本土MBA教育历经了20年的蓬勃发展。在这20年里,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的发展造就了巨大的用人空间。从1991年的9所试点院校,  相似文献   

11.
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类商业性质的职业训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商学院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职业素质的良好平台,是MBA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MBA教育改革是一种内生式改革,即以自主招生为导向,以抢夺生源、寻求发展为驱动,不懈追求教育服务质量改善和品牌创新.MBA教育是整体性的项目,其品牌构建的根基在于MBA教育流程中教职员工与学员相互服务接触点上,是否能为学员带来充分的服务感受,使MBA教育物超所值.本文认为MBA教育品牌建设及其竞争力提升,关键是要扎实做好接触点上的服务创新,给学员带来真真切切的价值增值,还要做好MBA教育品牌形式特色,定位准确、差异化和形象设计,扩大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MBA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中国MBA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中国MBA教育改革和创新问题,从人力资源、课程创新、品牌创立、市场开发、国际合作、管理创新等六个战略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国MBA教育抢抓历史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家》2011,(13):I0018-I0018
中国MBA教育20年、EMBA教育10年的发展带来的成就,很重要一条就是形成了很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因此我们将CMPM的精髓思想与EMBA教育相结合,对EMBA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4.
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的MBA教育已逐渐将竞争的焦点投射在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借助现代通讯信息技术提升MBA教育的有效性上。虽然中国的MBA教育从无到有取得巨大成绩,但在信息沟通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比较忽视信息沟通对MBA教育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MBA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应用虚拟团队于MBA学习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基于虚拟团队的MBA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文章最后显示应用基于虚拟团队的MBA学习模式,对我国MBA教育质量的改善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薪诚聘MBA"、"年薪二十万急招MBA"……当前,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年薪百万求MBA的热潮."MBA=学出来的企业家";MBA等于"身份";MBA代表"高薪".似乎企业不拥有几个MBA,便不够"现代",不够"规模";学生不读MBA就不够"时尚",不够"档次".在当前社会上MBA"高烧"不退,MBA热遍中国大地的时候,有的企业却不愿意为MBA投资"买单"--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以2000—2006年间总经理由非MBA学历拥有者更换为MBA学历拥有者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总经理变更前后经配对调整的公司绩效(含业绩和风险两个维度)的变化进行考察,结果显示:MBA学历拥有者的接任整体上并没有带来公司绩效的显著改善;MBA不同办学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外资模式和中外合作模式培养的MBA显著改善了公司绩效,而自主模式和商业化模式下的MBA在改善公司绩效方面则乏善可陈。由于外资模式和中外合作模式拥有优良的师资及悠久的办学历史,研究结果意味着高质量的MBA项目能够培养出色的经理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企业管理者MBA或EMBA教育经历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利用2003—2015年1685家中国上市民营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管理者拥有MBA或EMBA教育经历时,他们会更多地选择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发展企业,但企业的业绩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当企业管理者拥有MBA或EMBA教育经历时,他们的个人薪酬以及实施“隧道行为”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境外MBA或EMBA教育经历在增加并购重组与“隧道行为”可能性的同时,会更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薪酬,但使得企业业绩不升反降。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00年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术贡献奖的获得者,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在国内。伴随着MBA教育的迅速升温,对其进行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经营管理人才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如何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教育体系,也确实值得企业界和教育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9.
MBA那些事     
这20年,是EMBA全面赶超MBA的20年,是MBA应该普及但是未能普及的2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国内企业在此过程中创造的管理经验,都为MBA教育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第六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于2005年5月28日上午在天津大礼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是由天津南开大学主办,来自国内89所MBA培养院校的1 200名MBA、EMBA学员以及43位商学院院长齐聚津门,共商中国MBA学员的联合发展之道和中国MBA教育的未来之路.天津市长戴相龙、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纯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等嘉宾莅临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