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关于收入差距与房价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兼顾房地产的消费与投资双重属性。文章基于双重属性的角度,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收入差距与房价之间的动态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房地产的消费属性凸显,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房价上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单一属性不明显,收入差距变化对房价不存在显著影响;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房地产投资属性占优,收入差距扩大会促进房价上涨。进一步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收入差距与房价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单一属性不明显;但就省际差异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收入差距促进了房价上涨,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收入差距则抑制了房价上涨。随着时间的变化,收入差距由抑制房价上涨转变为促进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2.
王慧  王擎 《财经科学》2021,(3):14-27
本文利用2007-2018年全国237个地级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与A股非地产类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数据,实证分析了房价上涨对非房地产企业银行债务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银行债务规模,房价上涨的融资抵押效应强于信贷挤出效应.具体而言,房价上涨会推升有房企业的银行融资规模,挤出无房企业非抵押类借款.在作用机制上,房价上升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从而助推企业抵押类借款的增加.另外,高房价降低了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也加剧了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动态视角,构建DCGE模型并引入存量住房资产,对房价上涨的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贫富分化效应进行了系统模拟。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刺激下的房地产膨胀虽然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率,并带动建筑业、重工业等行业快速增长,但却会挤占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房价上涨将推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的收入增长,但不改变部门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现状;房价上涨会加剧城镇居民家庭之间的收入分化,房产溢价的利益固化已成为近年来贫富差距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差别产品垄断竞争的模型分析房地产产品完全差别的市场效应和社会影响,认为房地产产品差别化会加强房地产商的垄断势力,提高其垄断定价的能力,使社会福利受损。联系中国实际,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房地产产品的差别性,加强了房地产商的市场力量;这是我国总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地区房价差距扩大,相关政策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分解方法,将外来移民对城市房价的总效应分解为外来移民的直接需求效应和通过影响本地居民流动性从而影响城市房价的引致需求效应,并估计了这两种效应在解释城市房价上涨中所占的比例。运用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以及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的百城住房价格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外来移民占比增加1%,城市房价上涨0.59%,其中,移民的直接需求效应可以解释总效应的73.9%,剩余26.1%由外来移民的引致需求效应解释。本文结果意味着,外来移民不仅会通过直接的需求效应推动城市房价上涨,而且还会通过影响本地居民的流动性从而间接影响城市住房价格,忽略这一引致需求效应将会低估外来移民对城市房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志伟 《经济问题》2013,(8):44-47,72
在扩展的"中心-外围"模型框架内,利用全国性面板数据对城市房价与劳动力流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相对房价升高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导致就业率的下降,但城市相对优越的公共服务又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弱化了房价的影响。(2)相对房价升高对部分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促使第三产业由低附加值领域向高附加值演进,进而实现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对我国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房屋财富差异影响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典型事实,基于房价上涨、房屋财富升值与财富不平等程度加剧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价格不平衡将会加剧同类型家庭内部、不同类型家庭之间的财富不平等程度,严重恶化我国财富分布格局。家庭财富积累动机与房价水平的双重差异是造成同类型家庭内部财富不平等的核心因素,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与房价水平的双重差异是导致不同类型家庭之间财富分化的关键成因。数值模拟显示,降低收入差距与城乡差距、缓解财富顶层集中、有效管控住房投资行为、切实降低消费性住房购买压力等措施,对我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改善财富分布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城市是否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铁网络,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系统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长三角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保持不变。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大城市影响不明显;高铁网络中拥有度数中心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机制表明,高铁开通加速了劳动力流动进而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且该机制对外围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高铁开通降低了外围小城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网络化的高铁网络有利于缓解因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此外,高铁开通明显扩大了距离中心城市300-400公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为从多中心、网络化的中心—外围视角理解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政府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借助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通过实证检验我国近年来三大金融调控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属于资金推动型,其中货币供应量起到主导作用,法定准备率则属于间接的资金供给,两者具有叠加效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对房价上涨具有正效应.此外,房价上涨波动的冲击加剧了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11.
陈健  高波 《经济评论》2012,(1):57-66
本文采取非线性的平滑转换回归方法,对我国保障房供给影响财富效应的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房的供给会使得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发生V型逆转,即当保障房供给处于低水平阶段时,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为负向,房价上涨会抑制消费增加;当保障房供给处于高水平阶段时,房地产价格具有正向的财富效应,房价上涨促进消费增加。这说明存在一个保障房供给的最低门槛,只有跨越这个门槛,才能有利于发挥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进而促进消费。从对全国各省份的数据分析发现,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已经跨越了保障房供给的最低门槛,而东部地区较多的省份,连续几年都低于这个门槛值。因此,应积极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融资机制,合理协调好保障房与商品房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国省际土地财政收入①增长的影响因素,分别利用动态效应模型和阈值效应模型进行了估计,探究各因素在空间和时间发生变化时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各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阈值效应下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土地财政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前期的增长会形成惯性而影响后期的增长;一个地区财政压力较大、事权和财权不平衡程度加深、房价上涨会导致该地区土地财政收入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这些影响又会有所不同。因此,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省份、区域三个层面对我国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特性十分显著,金融资源会加速向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或沿海省份、东部地区集聚;在不同省份,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能够对周边区域形成较强的辐射和带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性会引发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分析了创新投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房价影响创新投入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房价上涨的趋势下,创新投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房价水平下的作用机制差异,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及我国200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创新经费投入与创新人力投入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房价的提高会抑制创新经费投入及创新人力投入的增长,且房价对创新人力投入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房价的上涨,创新人力投入受到的抑制效果逐步增强。(2)创新人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房价单门槛效应,随着房价门槛的跨越,创新人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变得不显著。(3)根据3个门槛值对各省份的房价进行四阶段划分发现,截至2019年,所有省份已经跨越第一门槛值,此时创新人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此外,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已跨越第三门槛值,即房价最大程度抑制了创新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4)分区域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全国样本的结果大体一致,但东部地区存在明显不同,表现为该地区创新人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地区的房价上涨没有减少创新经费投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尹虹潘 《财经研究》2011,(6):103-111
文章通过对市民收入分布特征和市民购房能力与意愿的假设,将市民收入和住宅价格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探讨了市民收入不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商业聚集导致城市从中心到外围房价呈逐渐下降的外在空间规律,是由市民收入差异及其购房竞价这个"内因"实现的。收入不均程度的变化会引起城市不同区位的房价变化,市民总收入一定时,基尼系数增大会导致城市中心房价上升和边缘房价下跌;高基尼系数下出现多次购房的可能较大,这将抬高相关区位的房价。  相似文献   

16.
企业规模分布不仅可以反映某一产业的竞争状况和发展模式,还会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如企业规模分布 、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等.文章以1999-2007年中国房价快速上涨为背景,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考察了省级层面房价上涨对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房价上涨更不利于中小企业成长,并使企业规模分布进一步趋于不均匀.中介效应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成本效应 、信贷效应和挤出效应是房价上涨影响企业规模分布的三条作用路径.文章的研究不仅对企业规模分布理论研究形成了有益补充,也为认识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政府制定政策以减缓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特征,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混合回归(POLS)、固定效应(FE)、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检验了房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经济发展会削弱房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转型特征变量在房价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调节作用有差异,房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表现为房价上涨会引发城乡收入上涨速度失衡,从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该文使用中国大陆30个省份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并采用PTR和PST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对房价的影响及其非线性特征。主要结论有: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造成全社会对稀缺产品占有意识的提高,并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从全国平均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房价上涨约0.88%;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力资本对房价的影响会更加显著。根据上述结论,作者认为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力资本在地区间的合理分布,对控制房价快速上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中以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为特征的“新二元结构”正在制造新的不平等。本文理论分析发现:房价上涨导致城市本地居民收入提高、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下降。本文将2014—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匹配到251个城市,实证检验表明房价上涨显著加剧了城市“新二元结构”,该结论在不同子样本与稳健性检验中都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房价通过引起城市本地居民收入提高与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下降加剧了城市“新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20.
应用偏离份额四分量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武陵山连片区为例,对片区内各县市2003-2009年经济增长总偏离效应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①2003-2009年,片区内初步形成了以增长较快的县市为中心,经济衰落明显的县市为外围的不平衡增长格局;②在空间上表现为增长效应相似的县市趋于集聚的特征,不过集聚程度仍不高;③片区内各县市资源配置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整体资源配置不够合理;④中心城市吉首、铜仁和恩施所在的县市经济增长优势并不明显,成为地区性增长极仍需时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县域合作、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等加快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