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既表现为十年的经济增长停滞,更表现在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损害.该文推算了文化大革命通过缩短学制、停办大学等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及其对后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我们估算,文化大革命使可能的受教育年限减少了14.3%.由于文化大革命使国有经济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遭到破坏,从而使其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较低的稳态水平.与之相比,非国有经济所依靠的劳动力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同时其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较低,使其处于更为有利的经济稳态.因此,如果没有改革以后的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较低的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昉  都阳 《经济学》2003,2(4):795-806
“化大革命”的影响既表现为十年的经济增长停滞。更表现在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损害。本推算了“化大革命”通过缩短学制、停办大学等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及其对后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我们估算,“化大革命”使可能的受教育年限减少了14.3%。由于“化大革命”使国有经济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遭到破坏。从而使其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较低的稳态水平。与之相比,非国有经济所依靠的劳动力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同时其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较低,使其处于更为有利的经济稳态。因此,如果没有改革以后的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较低的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3.
运用"岭回归"法估算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建立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甘肃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和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经济自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系统受到冲击偏离长期均衡时,会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但其自身的调整速度很慢,仅为1.7%;初期来看,人力资本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小于物质资本投资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来看,人力资本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4.
靖学青 《经济问题》2012,(3):4-8,87
以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的诅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与影响因素关系的新特点。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资源的诅咒"假说并不成立;二是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均与经济增长为负相关,主因是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物质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不再是决定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四是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投资增长的直接作用上面,通过间接的传导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南与全国对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学术界早已有所认识,当前的问題是如何把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用定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变量参数的选择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人力资本存量为主要参数,通过构建模型,与全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河南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缺乏规模经济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为使河南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以实物资本投资为主向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协调方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实现河南在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6.
"资源诅咒"在中国省域层面是否存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资本形成不足的角度对资源型区域遭遇"资源诅咒"进行解释。理论分析指出资源型区域在资源依赖的形成中挤出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抑制了创新行为,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层面存在"资源诅咒",与资源依赖弱的省份比较,资源依赖强烈的省份经济增长物质资本贡献高,而人力资本贡献低,人力资本没有成为增长驱动力;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形成不足的同时制约了创新,是中国资源型省份产生"资源诅咒"的原因。基于此,破解"资源诅咒"需要提升资源型区域资本形成能力,具体而言:将自然资本向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转化,确保真实财富不减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推进物质资本形成,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双高型区域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个省区1996~2007区间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存量、无差别劳动、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均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双高型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依然最高,达到93.5%,表明其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拉动。(2)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经济增长是必然的,同时经济增长又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四个省区经济增长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尚未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迫切要求各省区,特别是人力资本丰富的双高型区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实现物质资本推动型经济向人力资本推动型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8.
黄晶 《技术经济》2017,36(11):106-112
采用时变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分析了不同投入要素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以及影响经济在不同区制之间跃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三类经济增速区间内,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强,在推动经济从中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匹配度,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一致、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配合;渐进式转型有利于平滑增长路径,降低向高收入均衡收敛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1992—2007年的相关数据,论证出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Yt、物质资本存量Kt、人力资本存量Ht和人力资本水平ht的时间序列数据符合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但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产出弹性相对于物质资本来说弹性较低。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生态资本及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生态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持续的发展应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建立一个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与技术进步于一体的生产函数,讨论了3种资本的动态运动,并进一步探讨了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在3种资本间分配经济资源,从而使经济处于最优的平衡增长路径上.  相似文献   

11.
理解中小企业如何克服资本壁垒是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传统的研究强调非正规金融所起的作用。在不否定非正规金融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在中小企业克服资本壁垒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数理模型,并且通过对濮院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分工状况以及资金流动状况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产业集群通过分工降低了资本进入门槛;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家在日常经营中,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克服了运营资本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经济五十年(1952—2001年)实际经济数据为背景,在基本 RBC 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考虑内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形成。内生人力资本利用率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增长波动的内在传播机制。本文指出传统的单纯以物质资本利用率为基础解释波动机制的观点不足以充分解释波动的形成。而在引入人力资本及其利用率之后,连同物质资本才能真正解释经济增长波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描述。中国农村的村级土地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但是,迄今还没有评估土地制度对农业效率、公平和总体发展影响的牢固的经验证据。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村干部进行的土地再分配可能方便了人们获得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并克服了土地租赁市场的某些不完全性。但是,在许多地区,当前土地制度的成本是显著的,并且持续增加,而且不能被较低程度的收入不均所抵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1978-2005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问题,其主要结论为:(1)与一般判断相反,中国总体资本积累是具有动态效率的,高投入式增长未必是粗放式增长;(2)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与经济波动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中国资本积累动态效率提高的源泉主要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进、静态和动态资本配置效率提高四个方面,考虑到中国市场化改革远未结束、后发优势仍存在巨大的利用空间、区域间产业结构大规模升级和转换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等因素,未来中国资本积累动态效率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的资本收益率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本收益率是影响养老金改革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养老金改革时,大多数国家采用 Feldstein 提出的方法测算资本收益率。本文首先估算了1982—2000年全国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的净利息支出.并首次用 Feldstein的方法估计1982—2000年全国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收益率。结果显示从1996年起,全国工业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基本稳定在6%左右,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收益率约低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可持续性。本文介绍了TFP测量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使用KLEMS框架测算我国行业层次的TFP增长率以及Domar加权的TFP增长率。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间投入是我国行业层次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资本投入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低的边际劳动效率劳动投入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从单峰状逐渐演进为双峰状,趋同文献把这种现象称为双峰趋同.该文采用数据包络法(DEA)把我国30个省区的增长归因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效率提高),探索我国省区增长分布演进的机制,发现物质资本主导着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而且该发现是相当稳健的.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它的作用会随着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加强?本文以农村贫困为例,研究了市场化如何影响社会资本的作用。本文发现:(1)社会网络和公共信任能显著地减少贫困,而且在社区层面的作用尤其明显;(2)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资本减少贫困的作用总体上来说会减少,其中,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的作用减少得尤其显著,而社会层面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却不会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正在背离比较优势的原则?今后中国是否要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该文试图通过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成部分的测算,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性质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以便为相关政策讨论提供一些实证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1995年期间经历了一个TFP高增长期(为4.6%);而在1996-2001年期间出现低增长期(为0.6%),其变化的具体特征为:技术进步速度减慢、技术效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