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尤其在燃油车逐渐走下坡路、汽车行业面临滞胀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激发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先后出台全方位激励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不过,与此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142万个充电桩。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678万辆。与当下的需求相比,两者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无论故事怎么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汽车制造的本质,如何在在产品上下功夫。2021年1月,新能源汽车市值"开门红"。"当红炸子鸡"特斯拉1月股价涨幅为12.45%,市值增加843.46亿美元,比亚迪正在冲击万亿市值,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整车企业股价表现突出,市值连创新高。在这新能源汽车市值暴涨的一年中,一直有人在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市值为什么如此高?新能源汽车市值有泡沫吗?新能源汽车真的能代替燃油车吗?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崛起,大量传统燃油车造车企业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一大蓝海。本文主要分析传统车企如何利用自身现有的竞争资源在新能源转型中实现成功。使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并创新性地将五力分为两个分析维度,分别对传统车企在转型前后的纵向产业链与横向竞争程度差别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梁柏豪  张淼 《中国市场》2023,(24):132-135
随着碳减排行动的深入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有望进一步扩张。在现实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为了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文章从企业、产品、消费者、政府四个角度入手,通过对知网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总结出提及率与重要度较高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作出深入研究剖析。经研究得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与品牌形象、服务水平、产品质量、购车及能耗成本、心理行为、消费观念、政府政策、充电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有较大关联。最后,根据研究分析的结论为政府和企业给予提升品牌形象和服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消费者的环境价值观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问题被提上议程,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本文从调查概况、调研分析与结果、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来进行论述,并采用数据呈现、图表、整合分析等方法来进行论证,综合分析了影响当前消费者作出购买新能源汽车行为的因素,最后根据数据统计的分析结果,为相关企业确立具有发展前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发展方向。本文认为充电费时、续驶里程、环境影响、专业指导和外观及内饰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影响因子,这说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行驶能力、外观内饰及消费导向仍然是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环境的重视,国际燃油的价格浮动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以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汽车产业进入到新科技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外资品牌特斯拉到合资品牌丰田再到蔚来、小鹏等国产品牌的崛起,新能源汽车品牌进入到了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的探讨,是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市场的偏好。更是与传统乘用车市场相比较,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的机会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赵祎然  赵玉 《中国市场》2023,(14):139-142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数字技术相结合,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成为新的风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跨进快速发展的轨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蔚来新能源汽车以“用户企业”作为营销理念,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造车企业的楷模。基于此,文章采用定性研究的分析思路,运用4P营销理论等市场营销学原理对蔚来新能源汽车进行营销策略优势的分析,并总结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蔚来新能源汽车长久经营提供方法,为造车新势力营销策略的优化提供借鉴性思路,为传统车企营销策略的升级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新能源汽车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发展现状,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调查进行探索性研究,围绕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应分析,并通过分析得出了消费者认知因素、产品价格因素、国家政策因素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呈正相关、新能源汽车依然缺乏市场宣传力度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消费者相信,造房子的企业也能造好汽车?对于地产商来说,跨界造车是一门好生意吗?“我们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把恒大新能源汽车打造成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2019年底,一场汇集了全球206家汽车制造龙头企业、1100多位高管的合作伙伴峰会上,许家印自信满满地宣布,恒大要“换道超车”了。  相似文献   

10.
从1993年到2006年,不经意间,秉承“坚持打造低能耗高品质汽车”造车理念的长安铃木,已走过了13个春秋。这13年中,长安铃木的埋头造车成就了其产品的美誉。坚持以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为主的长安铃木曾依靠奥拓30万余辆的销量刨下了经济型轿车的销售奇迹,产白长安铃木的羚羊汽车也因其出色的节油表现而被消费者称为“节油大师”,而雨燕持续一年的热销把经济型车也时尚的造车潮流带入了车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包括新能源乘用车的国家补贴及部分地方的补贴和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对从2013年到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的分析,对新能源汽车存在问题的总结以及融资租赁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说明融资租赁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了较大的补贴力度,却未能有效推广。本文以消费者的视角对推广阻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因素有汽车的安全性、续航里程、充电及服务的便利性、维护成本、购买价格以及消费者偏好。最后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孟亚军  刘二成  王春龙 《新晋商》2020,(1):0146-0147
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快速崛起,传统车企及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双双发力,为顺应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车辆配置,抢占汽车 市场获得先期利润。汽车在生产过程如何控制生产成本,降低制造费用直接影响了利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汽车是当下的热门词,但绝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至少经历了15年以上的曲折发展,但直到今天才迟迟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多年来,它一直有意无意地未被各大汽车公司重视,其发展仅限于公司内部的研发。为了守卫各自在燃油车市场的地位,传统汽车公司以成熟燃油车的性能指标指责新能源汽车的不足,限制了它的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会继续加强宣传,让消费者了解我们的新能源车,让消费者接受我们的新能源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石油储量的日渐减少、国际油价的日益高升,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使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关注。国家近期将出台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的支持政策,特别是针对消费者推广成熟的代用燃料汽车的相关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激励政策。新能源车产业化在即,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做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7.
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充电网络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充电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充电方式选择和充电网络商业化运营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商业化运营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用户主导三种模式,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少策 《浙商》2009,(10):70-7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上充满了未知。从目前来看,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国内车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是新能源汽车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世界各大汽车企业都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推广当中。在这样的浪潮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行为与规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的生产及销售具有较大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样本数据,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特征,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体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了节能-保障服务、驾驶需求、品牌-成本需求、信息-特别需求、享乐需求、安全需求、视觉需求等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客体综合因素及其影响度;最后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刚过去的 2021 年,我国的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领域几家企业频传销量捷报,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三家头部企业年交付量均突破 9 万.其中 11 月份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当月蔚来汽车交付 1 . 09 万辆,同比增长105 . 6%;小鹏汽车交付1 . 56 万辆,同比增长270%;理想汽车交付1 . 35万辆,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