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泉州的制造业发展著名,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前期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泉州制造产业亟需转型升级。本文对泉州制造产业模式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分析,并以服装产业为例进行了论述,最后为泉州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路丽 《价格月刊》2014,(1):64-69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对外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基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据,从贸易主体、方式、商品、区域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指出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为基础的动态比较优势演进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要素禀赋升级和技术进步模式动态转型相结合的贸易结构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背景,本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偏微分分解效应考察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并利用调节效应和面板分位数模型解释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优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影响机制存在区域差异性;以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水平为主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特征,以绿色技术进步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H-O原理(要素禀赋)和产业集群耦合方法,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市白沟借助县域特色小微企业簇群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升级和转换过程,成功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案例。提出了在"甄别"和"因势利导"地方特色禀赋经济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遵循6个步骤,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乡一体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导,"以业聚城,以商旺城,以农养城"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敏 《现代商业》2014,(30):74-76
随着我国从仅注重引进外资到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已发生变动,资本越来越丰腴,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受到东亚国家的挑战伴随着2008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环境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内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挑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将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也即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结合研究,搭建两者关系的是要素禀赋。要素禀赋不仅是国际投资产生的原因,国际投资的发展也能促进要素禀赋的变动。因此,通过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发展,有益的引导要素禀赋的变动,从而才有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化必然会对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升级的幅度以及产业升级中断风险的规避来分析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升级路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其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行业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力水平、产业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装备制造业TFP且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上述结论,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应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而泉州,已被中国工程院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泉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严重,身处转型关口的“泉州制造”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类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不断深入融合应用,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数字平台赋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网络加速制造业产业生态系统的重塑,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升级,数据要素优化升级制造业资源配置。虽然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已取得卓越成效,但数字技术基础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乏力,制造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赋能的制造业产业链协作程度不高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赋能的产业链协作程度和加大数字技术人才培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宁波市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分析了宁波市对外贸易产品选择与区域选择,提出宁波市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份额;优化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推动单一贸易方式向多元贸易方式转变;开发内销市场,降低国际市场风险等对策,以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1997~2006年10年间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要素禀赋特征和附加值特征,认为产品内分工主要发生在我国制造业中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但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在获取更高附加值的利益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内的企业会自主进行资本和技术积累,从而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流通业内在竞争机制、生产服务性作用,有助于优化调整制造业结构.通过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深层次地了解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种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挥流通业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比较优势战略论认为经济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只有这样其才能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与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文化产业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本文结合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关注新媒体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要素禀赋视角梳理分析了新疆文化产业的各相关要素表现,并对新媒体平台助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优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外部需求收缩等多重困境,扩大内需与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成为必然之举,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尤为紧迫。文章从资本投向视角对佩雷斯理论范式下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展开研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的转型过程及期间的资本投向,以期对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企业技术生命周期的耦合关系予以把握,从理论和实务方面为企业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广西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工作思路,以实现装备制造业总量扩大和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主线,以工业生产要素整合提升为重点,初步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成为支撑和拉动广西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作为后发工业化地区,广西装备制造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创业阶段,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依然显著,存在着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业比重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企业等突出短板。在此背景下,客观认识广西装备制造业现状与问题,着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先导,强化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常态下"三期叠加",中国制造业也面临内忧外患的新形势。中国制造业内部投资弱、融资弱、创新弱等困境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现象初露端倪,中国GVC(全球价值链)的定位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机制,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制造业升级的金融困境分析,阐述了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战略论认为经济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只有这样其才能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与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无形的服务活动日益替代有形的产品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要素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价值增值起着决定作用,并引发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在制造业力图通过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分析了环保成本变化对制造业价值链的影响,这些变化又是怎样进一步影响到制造业的收益变化,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数字经济下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数字经济赋予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和数字经济下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从构建数字化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生产模式,革新生产设备、构建高素质人才,实现队伍数字化、发挥数字红利,释放产业供给和激发数据潜能价值,提升技术基础能力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