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确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吹响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号角。20多年已经过去,我国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老牌商业都市的武汉也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辉煌的20多年。  相似文献   

2.
沈世成 《江南论坛》2008,(12):23-2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吹响了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号角。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审视我国改革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特点,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需要深刻把握农村发展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方位,更加深刻地认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力度推进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大潮中,广播电视事业如何在百舸争流中勇往直前?日前一本探求广播电视定位与走向的《视听求实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者虞国胜同志系无锡广播电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反映了一位新闻工作者构建广电改革理论框架的胆识。 “大家”才有大思路。1999年6月9日,全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在无锡诞生并正式运行。广电集团的成立是作者这本《视听求实录》的物质载体,也是用该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最佳佐证。 《视听求实录》通篇张扬着一种改革精神,一种勇于承担广电事业使命,并为之献身…  相似文献   

4.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痛苦和灾难的屈辱史,也是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人民于水火,强国富民为目标,威武不屈,前仆后继,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殊死奋斗的历史。仁人志土以恢宏博大的胸怀和气魄,创造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为中国的解放、中国人民的幸福,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至今,最迫切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创建出一套新的制度。既能保持地方的活力,规范其越轨行为,但又不会让社会和本地社区付出代价;如何制定出一套法治机制,既能维系地方的社区伦理,又实际可行;如何能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达致彼此真正的沟通。我要强调的是,提高透明度与问责性,是中国各级政府当下首要的任务,只有建立起一套既对最高政权机关也对本地民众负责的地方调节机制,中国才不会重蹈民国时期的覆辙。  相似文献   

6.
江迅 《经济咨询》2008,(1):45-47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失败都是因为延误时机,而变法传统产生了持久的负面效应,一直严重地影响到今天。改革三十年,容易改的都改了,攻坚改革却一拖再拖。同时,中国社会要重建妥协与和解的社会理性。当中国人刚刚走进2008年,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一部《历史的拐点》(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者马立诚为写作此书作了多年准备。 全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十几次大的改革:子产支持舆论监督;商鞅大变魔术记;赵武灵王改穿“西服”;唐代中叶的双星陨落;“二王八司马”的一百四十六天;王安石在哪里摔了跟头;张居正的清凉界;洋务运动的是与非;光绪帝的“罪与罚”;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此书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史,是对当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一种新视角思考。为了引起阅读兴趣,一次改革一个生动故事,悬念迭起,惊心动魄,细节也是枝繁叶茂,让读者在顺畅的阅读中,发现、感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2008年1月,马立诚在北京接受访问。以下是访谈摘要:  相似文献   

7.
刘伟 《财经科学》2008,(10):3-6
一、30年的改革发生了哪些历史变化 改革是历史的,那么,经过30年的改革进程,改革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 1.改革的核心或改革成败的关键,由国有企业改革转变为政府改革,尤其是中央政府职能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改革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30年的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其成就不仅在于发展了中国经济,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是中国发展史和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9.
正读书是要有选择的,但是,选择的原则因人而异。我的阅读选择往往将作者放在首位。我读《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这部著作,看中的就是它的作者周其仁先生。在中国经济学者中,"懂得经济学真谛并能用以剖析现实的学者不多,兼具思辨力、洞察力和凌云健笔的学者更少见;具有全球视野又能持续关注本土现实的学者不多,不疏空、不褊狭的学者更少见,周其仁则是其中难得的佼佼者。"这是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对周其仁先生的评价。我非常认同胡舒立的评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周其仁先生的著作,我基本上都读过。虽然收入《改革的逻辑》这部著作中的绝大部分文章过去都读过,但是,今天作者将其结集出版,系统阅读,仍十分亲切。  相似文献   

10.
《商周刊》2013,(24):74-77
变法和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就是能不能给全社会带来收益。能不能使所有的社会成员从中受益。要使所有社会成员从一项改革中或变法中受益,变法必须能够增加社会总产出,增加社会总财富,而为了增加社会总财富,在资源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变法必须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一逻辑是我们理解历史上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12.
13.
改革回顾的客观基础,在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在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意识的适应性演化,以及变革本身对改革回顾的历史要求;改革回顾的一般理论目标,在于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总结,分析改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判断其未来发展的趋向,论证现行改革及战略决择的合理性,以形成有助于社会整合与团结的、对现存社会矛盾、问题和冲突具有理性的现实感的理论反思—阐释—建构框架;改革回顾的一般分析原则在于积极的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积极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创新性的建构精神,以及三者间的有机统一。只有在上述理论前提下,才有可能通过回顾建立起一个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演变与发展的,积极的、总体性的和建设性的理论阐释体系,以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董国强 《开放时代》2000,(9):117-119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1895- 1980)一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史景迁先生 (Jonathan D.Spence)在八十年代初完成的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论著。在这部近 27万字的论著中,作者独辟蹊径,以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转述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切身感受,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轨迹。   本书涉及和引述的人物众多,其中较为我们熟知的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秋瑾、陈独秀、鲁迅、瞿秋白、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老舍、…  相似文献   

15.
吴济桃 《经贸实践》2016,(7):198-199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成为改革攻坚期的爆破手段。法国政治学教授让-皮埃尔·戈丹所著《何谓治理》一书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书中指出治理是政治学新的图腾,成为全世界对话的新的共同语言,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为我国改革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支撑;就实践方面而言,该书举出治理实例对我国权力划分、城市化进程发展、民主化推进等方面给予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尽快攻克改革攻坚期,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王昊 《商周刊》2013,(7):86-86
斯皮尔伯格指导的影片《林肯》中专门安排了这么一场戏:在众议院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日期临近之际,林肯夫人的服装设计师兼助理凯克莉女士,对总统表达了作为一名黑人的南衷谢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