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争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美国金融危机中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议。其争议焦点是公允价值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是市场价值信息真实、及时的反映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对公允价值是"修订",还是停止执行。  相似文献   

2.
汤伟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4):168-169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全球讨论的主旋律,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因此,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金融危机下两方的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关于公允价值坚持的原则立场,即应该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会计信息,结合补充公允价值的信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进行。  相似文献   

3.
由金融危机至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未使金融危机恶化,相反还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的决策。公允价值可根据不同对象和市场环境,采用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现值法等计价方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我国应结合公允价值的优劣势,完善市场条件,加强理论研究和监督管理,提升会计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改进估值技术,积极寻找适合中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显现的问题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 《现代商业》2011,(3):201+200
本文从公允价值存在放大风险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加剧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显现的问题,提出从进一步保证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使非常情形下的公允价值理性而又不失客观等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叶茗 《北方经贸》2022,(6):107-109
长期以来,会计学术界始终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问题作为研究与探讨的焦点,试图理解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并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弥补因历史成本所造成的信息相关性部分的缺失,力图达到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既满足可靠且满足相关,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公允价值的运用必将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透明的信息,但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就是估计价格,其透明度受到质疑。然而非活跃市场已经成为公允价值运用不可或缺的主要环境,且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是其唯一的计量属性,因此我们不能回避非活跃市场环境下有关公允价值信息透明度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信息透明度的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完善建议,旨在提高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信息质量,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一、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 目前,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发展成全面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进行猛烈抨击,他们认为:第一,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是否与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证监会对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尽管分析公允价值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公允价值的周期效应还是要充分重视的。本文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和市场波动的关系,为如何促进市场的稳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金融危机的隐患也逐步浮现,金融危机将危害整个资本市场及金融市场,一旦发生会对我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通过国内外实例不难发现,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存在特定关系。文章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概述,分析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观点,通过剖析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得出我国利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有效建议及对策,以期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会计饱受指责.公允价值虽然克服了历史成本的相关性问题,却受到诸多应用条件的限制.本文认为金融危机的环境不再适合使用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的弱点进行反思,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理想会计追求的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允价值从其价值内涵来说,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价格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讲的交换价值,由人们的效用价值来决定.金融危机之时,人们对建立在短期市场均衡理论之上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提出质疑,企图通过修订对活跃市场的定义来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价格计量模式,但公允价值市场计量模式的完善又将公允价值引入一个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对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会计做出了区分,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指某一项目是按这种计量属性来计量,但并不要求其必须在表内正式确认,可以只在表外披露,而公允价值会计则是指某些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并在会计中进行确认,成为财务报表表内项目。最后,通过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应该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补充提供公允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非上市公司A公司为例,阐述了A公司应用公允价值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后果,总结出公司成功应用公允价值所需的四个关键要素,指出了应用公允价值带来的计划的后果和非计划的后果,强调了非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以其高度的相关性收到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青睐,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饱受质疑。影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并非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本身,而在于活跃市场运行机制、公允价值应用环境等客观条件,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是提高公允价值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从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出发,深入剖析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准则框架、市场机制、报表披露、改善配套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应用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有用性,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也大都认同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此历史成本更相关的决策信息.但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该计量模式本质的一些缺陷,促使我们对其应用的方式进行反思.本文在简要回顾公允价值计量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6.
李春晖  周扬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88-189
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分析提供了新的契机。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稳健性原则是一项传统的会计原则,要求会计人员不确认和可能的收益而确认可能的负债和损失。认为公允价值的出现是在信息质量和会计目标方面对稳健性原则的修正,并提出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新兴经济业务活动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需求。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决策信息的可靠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允价值的主观性明显,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较高,公允价值计量缺乏规范性。推动公允价值在我国成熟应用,应健全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规范公允价值应用的法制环境,加强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监管,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严格规范公允价值计量行为。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被指责具有顺周期效应,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公允价值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各自的利益博弈外,还包括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因此,必须加大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完善非活跃市场的计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发展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下半年一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这场危机之中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曾经备受追捧的公允价值走到了自己的岔路口,公允价值会计该何去何从?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虽不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但公允价值在极端市场中运用方面存在的缺陷,对危机的发展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并就这次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会计再次成为争议的对象。公允价值法虽然克服了历史成本法的"滞后"特性,但也带来了"过度反应"的缺陷。本文在回顾了公允价值法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优点后,分析其在金融危机中"助跌"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