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新县是江西省蚕桑工程第一批实施的九个重点基地县之一,而且蚕桑的系列开发已被国家科委列为科技扶贫星火计划项目。从1984年起,该县蚕桑生产开始发展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种桑养蚕的范围,由1983年的7个村,辐射到14个乡镇180个村,养蚕农户由67户扩散到4000多户;桑园面积由604亩,发展到9500亩;  相似文献   

2.
“公司+农户”脱贫迈富路宁都县老建办1990年开始,江西省宁都县委、具政府把"蚕桑工程"作为扶贫支柱产业来抓,号召、帮助农户大搞种桑养蚕,建起了年产80吨白厂丝的缫丝厂,成立了蚕桑丝绸贸易公司,蚕桑技术开发服务公司。1993年,又将这三个单位合并成立...  相似文献   

3.
一个蚕专业户的心里话萧卫前我叫王奕利,遂川县枚江乡的青年蚕桑专业户、三年前当我承包村里8亩荒滩种桑时,村里人和家里人都不理解我,提出各种责难。“几百年没有人理睬的河滩,你去捣鼓什么”?可是两年来我刊用这些河滩地,种桑面积达50亩,而且当年种桑,当年受...  相似文献   

4.
百业致富     
百业致富蚕桑富了新村人立新村地处委源县太白乡西南边陲。全村83户居民皆为浙江移民,过去曾是个吃红锅菜、喝稀饭汤,种深山冷水田的穷村。自1987年起,村里部分人在开荒种果,挖塘养鱼的同时,重操在老家时的"旧业"──种桑养蚕,并很快尝到了甜头。1991年...  相似文献   

5.
在滇红之乡、雅琅河畔,有个出了名的致富能手,他就是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邦贵村大岭岗小组组长赵世荣。他及时抓住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依靠种桑养蚕发展特种养殖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当地一名实实在在懂得养蚕技术的专家,农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6.
宜州市在发展壮大桑蚕产业中,注意从政策各方面加强对农户种桑养蚕的引导扶持,推行产业发展基地化、服务网络协会化、种养模式生态化、蚕茧加工本地化的“四化”政策,使全市桑蚕产业较好地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得以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该市桑园总面积达17.4万亩,养蚕农户达8万多户,预计全年蚕茧产量达2.4万吨,蚕农人均收入达800多元以上。  相似文献   

7.
贫困地区山多、地多、河滩地多,发展蚕桑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各地已涌现出一批种桑养蚕致富的农户。一些贫困地区已把开发蚕桑生产,建设茧、丝、绸出口基地作为启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种桑养蚕是安福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89年开始实施这项工程至1992年底,全县桑田种植面积已达19105亩,比1989年增长24.4倍,养蚕农户由53户发展到3500户,鲜茧产量从101担增加到3147担,县里还成立了蚕桑公司,专门负责蚕桑的生产和销售。但是,今年却有部分农民毁桑还田,县,乡政府虽出面干预,但无济于事,毁桑还田之势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贾朝强 《广西经济》2005,(10):40-41
象州县是国家桑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自治区基地县,到2004年底,全县有桑10.2万亩,投产面积8万亩,同比增长12.6%;鲜茧总产量14.5万担,增长34.3%,总产值11600万元,增长87.6%;养蚕收入超万元的农户3166户,种桑养蚕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7元。2004年10月,象州县以93.5分的高分通过国家桑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验收,标志该县桑蚕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2005年5月上旬,象州县完成了今年新增2万亩桑园的任务,全县有桑12万亩。上半年,象州县收购鲜茧1.06万担,同比增长81%,平均收购价格950元/担,每担比去年同期高出105元,实现了桑蚕生产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0.
粤北老区始兴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种桑养蚕作为农村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切实做好产业的引导、协调、服务工作,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经过10年的努力,桑田面积由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5000亩,年产茧约60000担,2006年全县蚕农养蚕收入8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69%。[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宜黄县曾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仅适宜发展蚕桑生产,而且茧质优良,据厂家缫丝检验结果,单丝拉长度千米以上,名列江西省  相似文献   

12.
“猴子扒苞米”与“临渊不退却”程建平某乡求富心切。先是随大流种蚕桑.一种就是8000亩,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头一、两年基本为保本经营。乡里不是据此主攻薄弱点,而是受"种烟得大利"的信息诱导,改弦易辙,拔桑种烟,一口气种了1万多亩的烟叶,配套的烟叶烤...  相似文献   

13.
种桑养蚕是宜州市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桑园面积达21万亩,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也是宜州市继糖业之后的又一财政增长来源.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冬赣州地区在宁都县小布乡召开的山地后劲产业开发工作现场会上就确定了建立果、茶、桑、烟四大支柱产业。至1990年底,宁都县初步建立了7.6万亩果茶基地(其中,果7万亩,茶0.6万亩)。“八五”期间四大支柱产业开发的具体指标是:果茶两业将分别在巩固、提高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新发展7万亩和0.4万亩,到期末达到10万亩和1万亩的产业规模;蚕桑业,新建桑园1万亩,实现年养蚕5万张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店背村的“雪球”效应周水生,邓翠芬九十年代初,安福县洋溪镇店背村开展"四一"工程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产生了"雪球"效应。一业成而百业1990年县老建办扶助后背村的开发200亩蚕桑,1991年养蚕种827张,集体收入3万余元。首开项目就获得如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云南蚕桑产业在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较快发展,基地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2012年全省统计桑园面积135万亩,养蚕120万张,产鲜茧4.3万吨,产生丝约3060吨,  相似文献   

17.
小广播     
小广播徐桐林养蚕产茧量高江西武宁县船滩镇白沙村农民徐桐林,积极配合镇政府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在自家责任田里栽了6.3亩桑树。他一面向镇蚕桑站的技术员请教,一面自费买来《栽桑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实用蚕桑手册》等书刊,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  相似文献   

18.
靠“公司+农户”发展蚕桑生产张家庆近年来,遂川县在蚕桑生产的实践中,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的新路子。1990年以来,遂川县30个乡镇,种桑养蚕户遍及28个乡镇,289个村,分别占全县乡镇、总村数的94%和77%,桑园面积由199...  相似文献   

19.
曹凌 《广西经济》2005,(11):30-31
被誉为“南国铝都”的平果县座落在右江河畔,全县辖8个镇4个乡,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76万亩,总人口45.96万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卢仕仁  黄文 《乡镇经济》2001,(10):44-45
合肥郊区三十岗乡地处合肥城区的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全乡有9个村、107个村民组、3231户、1.3万人、2.6万亩耕地。该乡处在江淮分水岭背脊,有“七冲八岗”之说,缺水易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乡,也是郊区最落后的困难乡。1996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70元,比郊区平均水平低2100元,比全市农民平均收入低202元。从1997年开始,该乡转变观念,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压水扩旱、压粮扩经、科技促调”的结构调整新路子,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天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1470元增加到2000年的2740元,年均递增16.78%,大大高出省、市、区平均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三十岗现象”。为什么地处合肥郊区有较好区位优势的三十岗乡过去发展慢,现在发展快?为什么同处江淮分水岭,有的乡镇结构调整慢,三十岗乡结构调整效果好?通过调查,三十岗乡农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以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