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我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凯波 《理论观察》2009,(4):132-133
汉代的屈骚批评使先秦古籍中不见记载的屈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确立了屈骚的经典地位及屈骚精神的基本品格。而儒道思想作为通贯汉代的两大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必然要作用于汉代这场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与此相应屈骚批评的发展又充分显示了汉代儒道两家思想动态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个重要论断,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干发展的协调性。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李林 《北方经济》2007,(2):27-29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忽视农民工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为我国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很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内涵之一,而建设“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先决条件,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建设一个社会和谐、宜人居住、生态良好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显示出我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说明我们党正在塑造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社会成员合理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机制。宿迁市是江苏经济最为薄弱的省辖市,“和谐江苏”最大的和谐就在于苏北特别是宿迁的快速崛起。对于宿迁而言,加快建设和谐社会,重点是要构建六个方面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谓和谐文化,是以和谐心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精神文化。新型集体经济与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秦汉两朝统治思想表面上不同,但实际上,奉行的统治策略是一致的。秦朝执行法家路线,但实际运作中还是讲究儒家的修身之法、处事哲学;西汉初虽然接受秦亡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主张,但黄老思想本身就经历了与其他诸家思想相糅合的过程;到了武帝时期,虽然确立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但执行中却是“霸王道杂之”;东汉继续尊崇儒家,但此时的儒家不但是经历了自身的有意识的改造,而且随着谶纬的盛行,出现了一大批方士化的儒生,儒家思想进一步神秘化,最终完成了作为封建统治者选中的官方哲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念;知常知和的观念;知止知足的观念等.挖掘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当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根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林宗卿 《特区经济》2008,(6):132-133
人们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一般是从一些经济指标来进行衡量。本文认为,经济过热的根源在于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制度。当资源分配制度严重不公平时,经济的频繁过热就是必然结果。而要改革资源分配制度,就要根据经济运行规律和百姓意愿对资源管理权力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姚凌云 《特区经济》2008,(6):129-131
中国封建社会从先秦而始,至清末而终,历时两千多年,中间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群众起义,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动摇。是什么赋予了封建制度这样的稳定性呢-本文认为,是制度框架的自我保护功能强化了路径依赖机制,才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对于这一点,本文将从制度的结构、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不完全理性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先秦齐国时期,“修政,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的三同文化,“厚其生”、“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的理论,以及均贫富、薄赋敛的口号形成了齐国独特的人本文化,体现了朴素的人本思想。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十多个世纪以后西方文化中的核心精神——人本主义,对人的人格和价值的关注和尊重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往人们的解释是:"为学"表示外在知识的积累,"为道"表示内在精神境界的修养,把二者对立起来.其实经一系列论证,二者是相关的.学习这一中国古老的朴素哲学思想,可启迪今人之心灵,共创美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能对其精华正确吸收和运用,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的教育,可以通过吸取儒家思想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将儒家思想作为重要文化背景、利用现代化手段传递儒家思想、从时事热点着眼提升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民本思想又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这一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曾为调和社会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过重大作用。虽然儒家民本思想有其内在的缺陷,在中国政治民主进程中设置了某种程度的障碍,但在今天,我们重新挖掘其合理内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发展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谐思想蕴含着天人和谐、人和、政和、融合等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契合。孔子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中仍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共赢发展,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