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导刊》2006,(5):6-7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86%,较第一季度和2005年同期分别降低0.9和1.8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第一季更跌至历史新低。  相似文献   

2.
《经济视角》2006,(5):2-2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8.6%.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9和1.8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历史新低。  相似文献   

3.
日前,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回升。储蓄意愿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受股票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城镇居民投资股票、基金的热情减弱。  相似文献   

4.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2月,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存款超过1万元,创造历史新高;今年2月中下旬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本季度更跌至历史新低。据统计目前我国私人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率为1.25:1,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发布的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满意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双双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强,预计未来物价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6.
关于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的两个问题魏永芬一、高物价、负利率下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原因一般说来,当通货膨胀率超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存款人不但得不到实际的利息收益,而且还会蒙受本金贬值的损失,这会使存款人偏重于当前的消费和购物保值,减少储蓄,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经济繁荣和衰退是否影响利率对于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消费受利率影响较大,比较符合凯恩斯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最重要的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如果利率上升,他们会减少消费支出,增加储蓄.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讲,则不同.物价因素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物价上涨会减少城镇居民的支出,却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看,经济周期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小.并依据以上分析给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代则光 《经济与管理》2008,22(11):23-26
依据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物价水平与居民储蓄负相关,股票筹资额和制度因素与居民储蓄无关。因此,应从均衡发展、调整利率水平、健全社保制度等几方面调控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居民储蓄是否受利率的影响?其结论是:(1)城镇居民储蓄对名义利率基本无敏感性;(2)城镇居民储蓄对实际利率有弱正相关性;(3)农村居民储蓄对名义利率基本无敏感性,只与收入增长相关;(4)农村居民储蓄对实行利率基本无敏感性,只与收入增长相关。因此,我们不能寄厚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国民储蓄行为的机理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储蓄的滞后是城镇居民储蓄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方式是二阶滞后的;暂时收入对储蓄有显著正影响,持久收入对储蓄的影响为负而不显著.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具有正影响,少儿抚养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对居民的储蓄没有显著影响,导致社会保障的虚置.消费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的影响显著但较弱;地区虚拟变量对中部有显著性影响,对西部则没有;真实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继生  邹建文 《经济研究》2020,55(11):121-137
正确识别中国居民消费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构性差异,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和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基于消费-储蓄生命周期模型,揭示中国居民消费平滑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构差异。模型结构参数估计以及反事实模拟表明:45岁前后是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平滑行为的转折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在年轻时呈递增趋势,中年之后逐渐减弱。借贷限制显著制约年轻居民的消费,但对中年以后的消费有促进作用。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具有更强的风险厌恶,更看重当期消费。而且,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对借贷限制和收入冲击的反应都明显强于城镇居民。从消费保险角度的分析验证了结构参数分析的稳健性,城镇居民对收入冲击的保险能力明显强于农村居民。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的关键,而发展消费金融则是提升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苏北地区的人均产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四个指标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产出弹性依次减弱。根据经济发展理论,提出苏北经济增长方式应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加快城镇化,提高城镇消费所占比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检验实际利率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实际利率和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2004-2010年这一子样本时期,相对2000-2003年这一子样本时期,储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在统计上更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家庭存在一个目标储蓄水平.当实际利率下降时,会降低储蓄的回报,人们会被迫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来实现目标财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刚刚过去的2010年,物价上涨又一次成为经济生活的焦点。央行近期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自1998年以来,提高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成为政府部门及理论界议论的焦点。降息以抑制储蓄、挤出消费的思路,形成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原因。自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以来,中央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降息幅度之大和频率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但降息的政策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居民储蓄率依然很高,并有加速增长的趋势。政策实践对理论界提出了问题:我国居民储蓄到底是否受利率的影响?为什么?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问题,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1978年以来居民储蓄与利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式奇迹",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剖析收入水平、储蓄利率、物价水平、基尼系数等因素对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并利用1980-2008年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收入、利率、基尼系数均对储蓄水平有正向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山西省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定量测度了教育、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利率水平与山西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关系。通过分析可知,名义利率与利率对山西城镇居民新增银行储蓄存款无显著影响;教育和住房价格与山西城镇居民新增银行储蓄存款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几个月来的市场疲软现象,与消费者预期价格下跌且会进一步下跌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消费心理预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主要是物价上涨率外,另一主要因素就是利率变动率。目前稳定的利率和保值储蓄使得消费者倾向于储蓄而不是购买。在市场上,消费者通常总是一只眼睛盯着物价,另一只眼睛盯着利率。当市场坚挺时,如果除费者预期物价会继续上涨,在利率补偿不足以抵销物价上涨损失的预期下,消费者就会减少储蓄而增加购买。此时提高利率,对于抑制过热消费,把储蓄转化为积累,不失为明智之举。我国近两年来的三次利率上浮,对于吸收储蓄存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市场疲软时,如果消费者预期物价会继续下跌,在利率不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会马上踊跃购买,而是会等到物价跌到谷底时再  相似文献   

19.
李晚娥 《经济师》1999,(12):37-38
城乡居民储蓄随着国民收入正相关增长,储户的动机往往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联系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储蓄利率又起着杠杆的作用。在1996年至今年6月初利率连续七次下调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储蓄动机相应产生了变化,城乡居民储蓄的来源也相对扩大了,在此仅作粗浅分析。一、利率的相继调整变化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央银行连续七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从七次利率的调整看,其背景是各不相同的。前四次调息主要原因是根据当时物价有较大幅度下降,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调的,利率下调…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由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收入、支出、物价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对消费产生不确定性感,导致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非理性预期,进而引发居民的远见性储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不确定感越强,远见性储蓄金额越高,用于当前消费的金额越少。反之,远见性储蓄越少,用于当前消费的金额越多。因此,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