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汇率制度虚报是指公开宣称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行为。这一现象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中很普遍。本文探讨了汇率制度虚报本身对经济发展正向效应的机制。文章指出,对于中国,公开宣称浮动汇率制度是争取主动权以应付可能的投机资本冲击,而操作层面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出于稳定通胀预期考虑的最优选择。文章进一步指出,这种虚实结合的汇率制度选择不应成为美国攻击人民币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汇率制度选择的目标取向 1973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固定汇率制度也宣告终结.自1978年"牙买加协定"生效以来,世界各国汇率制度有了明显变化,实行管理浮动或独立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增多,实行固定汇率和钉住汇率制度国家减少,尤其是钉住美元的国家下降较多.目前除了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或区域能够保持汇率的完全浮动以外,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其他国家多是采取钉住上述之一货币或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即钉住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中国家汇率安排方式变化,体现了一种从固定汇率到中间汇率,又从中间到两极汇率的发展趋势,但两极汇率制度真的像部分经济学家宣扬的那样适合发展中国家吗?本文在分析中间汇率制度缺陷的同时,阐述了两极汇率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并最终对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汇率制度对于处在转型过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23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460个样本建立了定性响应模型(Qualitative response model),对这些国家1985—2004年间汇率制度与通胀发生概率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固定汇率制度可以降低通胀发生的概率;模拟结果显示,如果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应的其他汇率制度下的概率;通货膨胀发生概率多次出现的阶段性高点与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发生的时间段相吻合;2007年和2008年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生通胀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之中,应该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以此作为反通胀的名义驻锚。  相似文献   

5.
汇率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从一个多维视角对汇率制度的选择做出理论综述。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复杂多样,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这些影响因素本身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而由这些多因素差异性决定的汇率制度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在围绕汇率制度的选择争论中,形成了几个争议性假说:原罪论、稳定霸权论与汇率变动转移论、浮动论与恐惧浮动论、中间空洞论与反中间空洞论。根据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因素差异性与变动性,笔者预测,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与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汇率制度选择文献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国际经验中国应用"的分析思路,通过利用77个国家1998~2003年的数据,以LYS事实汇率分类法的数据为被解释变量,利用有序Probit模型,考虑不同的样本口径分三个阶段探讨了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经验规律,并将中国数据应用于国际经验模型,得出中国选择各种汇率制度的概率分布。我们发现,发达和非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规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非发达国家的选择规律;以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中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概率接近1;而以非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中国选择固定汇率制度的概率为0.67。数量分析解释了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关于中外争议颇大的人民币汇率弹性问题,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外双方从逻辑上来说都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套用的经验不同。  相似文献   

7.
汇率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国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了一系列货币危机,这些危机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汇率的调整和汇率制度的变革,因而近年来,汇率制度的选择又成为人们普通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汇率制度的争论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还包括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中间汇率与两极汇率之争。在国内,还有人民币的盯住汇率制与管理浮动汇率制之争。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虽然在各自的分析框架下都正确或比较正确,但似乎都缺少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几个关键因素的把握。本试图从这些因素出发,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做一个拓展。  相似文献   

8.
汇率制度选择与银行危机成因一直以来是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对于不同汇率制度与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据此,文章根据1976~2016年IMF对不同国家银行危机爆发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相关宏观数据,试图探究银行危机成因、持续时间与汇率制度之间的潜在关系。研究显示,相比于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均能降低一国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这一作用就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存在差异性,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采用固定汇率制度更不易于发生银行危机;在银行危机持续时间研究上,固定汇率制度对延长银行危机持续期的作用最大,中间汇率制度次之,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最小。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模型稳健性的情况下仍然成立。本文研究结论意味着汇率制度选择存在"两难境遇","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是最优的汇率制度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9.
汇率制度是指各国普遍采用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汇率的体系.汇率制度在汇率的确定、汇率的变动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因此,汇率制度对各国汇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从金本位体系建立开始至今,在国际金融史上有两种汇率制度,即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都不能说是一种最理想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0.
开放资本项目是实现一国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层面.西方发达国家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陆续完成了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发展中国家有的已经完成了开放,其他的或正在或将要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而汇率制度的选择往往是各个国家在开放资本项目进程中要慎重考虑的一个环节.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孰优孰劣是一个很难抽象地加以判别的问题,其选择是由一系列条件和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着重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角度来探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对汇率制度的选择及争议性假说做出理论综述,简要评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静态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动态问题,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复杂多样,而这些因素本身随着经济金融发展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由此,根据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因素差异性与互动性,笔者否定了中间空洞论假说,继而提出了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与相互转换假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当今 185个国家 (地区 )八类汇率制度进行了考察 ,总结了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经济因素 ,即GDP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并在分析中国汇率制度历史变迁的基础上 ,根据汇率制度依存的经济因素分析 ,探讨了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祺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34-38,68
本文构建了一个事前(exante)汇率制度选择和事后(expost)货币投机可能性都是内生决定的模型来分析两者的战略关系,通过投机者和政府的博弈分析解释了各类成本、政府偏好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1)降低货币之间交易成本的金融自由化促使政府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2)偏好汇率稳定的小型开放国家比相对封闭的大国更倾向采用较窄的汇率区,但是更容易遭受频繁的货币攻击。(3)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简单估计表明,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必要提高对稳定汇率制度的偏好,并同时实施对资本项目的适度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任何汇率制度均有其优劣.并随时间和条件的变迁而改变.只有符合一国当时的国情,利大于弊,才是较优选择。文章通过在我国现行金融市场和开放务件下,人民币固定汇率与汇动汇率之优劣的比较分析.得出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管理浮动应该是人民币今后较长时期的较优选择.同时.还就我国金融深化和宏观政策搭配提由了几点有益的建议,以确保汇率制度改革的成功,即管理浮动汇率制的有效运行和持续,  相似文献   

15.
从1880年至今,国际汇率制度共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即1880年到1914年间实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混乱的汇率制度;1945年二战结束后至1973年之间建立起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1973年后取代该制度成为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  相似文献   

16.
郭利川  李舟 《特区经济》2004,(11):146-147
经济的发展推动制度的变迁。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对所有国家以及所有时期都适用,影响汇率制度的变量,是随着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而汇率制度选择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汇率制度的选择具有历史阶段性,在某时期下针对某一特定国家分析得出的汇率制度选择为最优解。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同时也与政治变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三元悖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信奉,同样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也是一直以此为基石.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然而本文将利用Mendel-Fleming和Mendel-Fleming-Dornbusch两个模型去分析,得出即使在国际资本完全不自由流动下的固定汇率政策以及在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浮动汇率政策都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从而理清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时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自主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三元悖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信奉,同样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也是一直以此为基石。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然而本文将利用Mendel-Fleming和Mendel-Fleming-Dombusch两个模型去分析,得出即使在国际资本完全不自由流动下的固定汇率政策以及在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浮动汇率政策都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从而理清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时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自主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学界曾普遍达成共识,对熨平资本市场波动而言,固定汇率制度表现更优;而浮动汇率制度更有利于商品市场层面的波动调整。然而在亚洲、俄罗斯、巴西及阿根廷经历金融危机后,对不同汇率制度属性的研究重新兴起。伴随着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汇率制度实质上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变。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者分别应用面板数据分析和Probit模型对各种汇率制度的表现和我国政府的汇率选择行为展开实证研究。我们认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首先应建立在深入考察中国宏观经济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应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拉美国家的汇率制度与美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汇率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分析拉美汇率制度的变迁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 ,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汇率制度。第二 ,拉美国家的决策者似乎也面临“三难选择”。第三 ,与东亚国家相比 ,拉美国家的汇率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美元化被认为是一种规避汇率风险的特殊制度安排。虽然 3个拉美国家 (巴拿马、萨尔瓦多和厄瓜多尔 )已实现了美元化 ,但在可预见的将来 ,这种安排不可能被所有拉美国家采纳。事实上 ,即便在整个世界 ,实施美元化的国家 (地区 )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