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财政对“三农”投入效益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取农民收入作为衡量我国财政对“三农”投入效益的主要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在我国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项目中,支农政策性贷款、对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投入以及对农林水利事业经费的投入效益最佳。提出建立我国财政对“三农”投入效益性的考核评估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难题,有效的财政支持可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当前主要的任务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主要对策是: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作为财政支农的目标,加大投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三农”问题上的财权和事权,确保资金来源;立法保证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强资金监管;精简县乡政府,改革资金管理方法;把农村“低保”作为重中之重,给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农民的税收负担沉重,社会保障制度普遍缺位等,这些“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基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应于我国二元经济政策的二元财政和税收政策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财政和税收的政策制度两方面对“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日前在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两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增加投入,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吴毓伟  邓晓贤 《宁波经济》2009,(11):24-26,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性资金的投入,但是相对于对“三农”的历史性欠账、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扣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农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对今年“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加快县乡财政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就此对县乡财政支农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9,(3):12-12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其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8.
吴正祥 《老区建设》2009,(11):57-58
根据县委县政府二00六年提出的“五年三级跳”和财政“保五争六”的奋斗目标,经过铅山财政近几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财政质量大幅度提高。那么如何加把劲提前实现“五年争先”的愿望,笔者想从进一步拓宽县乡财政增收渠道的角度谈点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财政支农投资政策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  孟令雷 《乡镇经济》2005,(12):20-22,31
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我国财政支农投资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探索我国财政支农投资政策优化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政策的不断深化,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涉农银行机构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制约“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得到了缓解。但与“三农”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涉农信贷服务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需要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配套政策体系,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能,发挥财政、保险激励作用,对于更好地发挥好银行机构的信用中介作用,增加资金对“三农”的有效配置,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赖波平 《老区建设》2008,(19):57-60
财政扶贫足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扶贫的基本措施和物质基础,也是财政支持“三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内容。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财政扶贫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老区扶贫开发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为此,我们对老区财政扶贫工作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仅供上级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市郊区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北京市将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支持“三农”工作,把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细化、实化、具体化,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15.19亿元,同比增长65%,市政府投资用于远郊区县的资金达到46亿元,增长109%;全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财政支农政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基本政策导向是,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为“三农”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今年(2006)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更是达339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实实在在花到了农民身上。  相似文献   

14.
王雄飞 《中国经贸》2014,(8):239-239
财政支农政策是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有效手段。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模式的初步建立及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政策,建立支农资金持续、稳定的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覆盖范围,是新形势下财政支农的关键所在。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分析政策实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财政支农发展模式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郑洁  翟胜宝 《新疆财经》2009,(5):51-54,72
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制的基础环节,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本文就目前我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县乡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县乡财政体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问题是贯穿我国历史始终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历史上“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天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历史上“三农”问题的探讨,其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刘五书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经济史的研究,其在著名历史学家魏宏运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7.
公共财政新视角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问题及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作为一个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交织的行业,其弱质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增长与国家的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改革进入后改革时代,“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正在同步上升,这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农的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省管县”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实行财政省管县,最后达到行政省管县”,“省管县”财政体制充分体现了还财于县、藏富于民,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并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视角。这既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对我国宪法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年“三农”问题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1998—2004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13%,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8,6%的一半。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凸显,连带的也引起了大家对农业生产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本文通过对1980~2006年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绩效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