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形象”时下,在一些文学报刊和电影电视中,乡镇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是官气十足,但又才学疏浅;对上大献殷勤,对下冷若冰霜;要么不懂农事,乱发号令,要么向山酒海,大吃大喝。的确,有些乡镇干部对上一套,对下一套,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百姓办事,有的吃拿索要,置...  相似文献   

2.
李孝贤 《乡镇论坛》2010,(10):19-19
笔者从事乡镇工作30年,在此谈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方法。 要做到“身形融入农民”。乡镇干部大多是本地土生土长,有些干部从事乡镇工作后,认为吃了“皇粮”就摆起架子,与农民交谈当中就表现出与老百姓不一样的语言、表情,甚至有时冒出几句“唐诗宋词”,  相似文献   

3.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种“下乡”,那就是政策“下乡”。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下发了不少文件,制定了不少规定、政策,既符合农村实际,又深受农民拥护。可是一些政策到了乡、村两级便出现了“断层”,政策入不了户,政府给农民的优惠政策被“卡”在了干部的抽屉里。造成政策脱节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奉行“愚民”政策,将上级的政策“贪污”起来,上面来了文件,抽屉里一锁,口袋里一揣,并不向下传达。有些干部竟然还振振有词,说做不…  相似文献   

4.
在乡镇工作的数年中,笔者发现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发生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有趣现象─-农民说农技人员"找不见",农技人员说自己"没事干"。一个乡镇,总有2~3个在编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是通过走后门插到单位"吃财政"的,在技术方面缺乏真才实学,有的甚至连韭菜和小麦也分不清。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导致他们下乡之后不受农民欢迎,只得整天坐在机关里混日子。当问及为何不下乡时,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下乡也没事可干,农民不欢迎咱。"某乡小麦发生非常严重的红蜘蛛虫害,眼看着小麦深受其害,农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不懂防治技术,只…  相似文献   

5.
“党政团妇齐上阵,基层全民忙招商”。这句话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的基层干部对近两年来愈演愈烈的招商引资热的形容。但冷静观察这一轮的招商热,在各地争夺产业转移机遇的热潮背后,一些不健康的苗头却引人深思。乡村干部忙“招商”这一轮的招商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乡镇政府打“头阵”,乡镇干部甚至村级干部都是“人人头上有指标”。为了完成任务,有些乡镇干部一年在乡镇里工作的时间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其余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跑“招商”。以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为例,2005年的招商引资任务是3000万元,并且已分解到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头上,书…  相似文献   

6.
没有到农村工作过的同志,就很难真正了解乡镇干部。有些人一直都在拼命地丑化、贬低乡镇干部,把农民的一切不幸都归罪于乡镇干部,认为农民永远都是无辜的,民风永远都是淳朴的,认为大部分乡镇干部一直都在漠视与侵害农民的利益,作风粗暴、腐化堕落。事实果真如此吗?毛泽东同志说  相似文献   

7.
《财会通讯》2007,(B05):22-22
有些人检查来检查去,身体都没什么毛病,但是口腔里总是时时散发出令人不悦的异味,一到公共场所,连嘴都不敢张。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简单易行的小窍门能帮助你摆脱这种尴尬。  相似文献   

8.
我是农民的儿子,十年寒窗苦读,农活从未间断。车水犁耙,栽播耘割,样样都干过。本该三尺讲台献终身的我,不曾想执教几年后,被一纸公文调任与农民打交道的乡镇干部行列,且一干就是十八年。几易乡镇、几易职位,我深深地感悟到:乡镇干部的薪水、乡镇可用的所有财力,都是本地农民创造税金转化而成的,真可谓:“农民是乡镇干部的衣食父母!”我每每在心里告诫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凭党性、良心善待农民。”在实际工作中,我是志如斯,行如斯,丝毫不敢有负于父老乡亲。办实事:少集资、多募捐  盆大碗小有高低。尽管大多数农民…  相似文献   

9.
苏北模式:农民自建集体农庄淮安市王嘴中心村,有雕塑、广场、农贸市场,甚至有自己的双语学校。农庄里统一供应自来水,接通有线电视。住进农庄的农户,照样养鸡养猪,不过猪被集中圈养到一处。在这里,各家不再自建茅房,而是集中到村公厕方便。想拥有自家茅房的人都要到村头的“茅房区”自建私家厕所,方便沼气利用。而仍以种地为生的村民,每天到离中心村一两里的田地里劳作。“集体农庄是从1999年开始搞的,当时只有24户人家愿意搬进集体农庄。”王嘴村党支部书记王伟章说,“建设集体农庄都是农民自己出的钱,政府起初没有扶持过,后来才引起了上级…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即墨市为如何搞好中央提出的“科技下乡”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从赶集向农民发放明白纸、巡回搞图片展览,到集中一段时间下乡讲课,他们都试过,但始终效果不大,未能引起农民的欢迎。今年元旦后,他们受饮食市场“自助餐”的启发,向全市农民推出了“科技自助餐”这一新招,根据农民实际生产需要,让广大群众“愿意吃什么,就来什么。”首先,他们先让基层乡镇广泛搜集上报题目,根据梳理出来的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分门别类备课备讲,针对农民不同的口味选“餐”用“餐”。然后,专家们根据农民选定的“自助餐”,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及…  相似文献   

11.
读了本刊第10期唐新生先生的出国考察随想《为什么连烟花爆竹都管不住》,心中七上八下。如嘬五味瓶,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沉重堆在胸间.久久不能释然。 中华民族历来是“好面子”的民族,遗传至后代子孙,使他们具有了强烈的爱国心、华夏情。中国的劣质烟花爆竹“栽”在美国人面前,每一个炎黄子孙似乎都不会无动于衰。小小的烟花爆竹事故,丢的是中国人大大的脸! 曾记得,在战争年代。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民族都是让外国侵略者“肝颤”的民族。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日寇.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国军队胜利地进行了面对面的较量。历史的辉煌表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如今在经济战场上,中国人怎么啦?“我们可以把卫星送上天。为什么连小小的烟花爆竹都管不住?”唐先生的如此一问,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乡镇干部是国家的“兵头将尾”。乡镇干部想什么,做什么,对全局工作影响很大。当前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做到“三关心”。一要关心国内外大事。一年来,我们国家和国际上发生了一些大的事情,对这些事情我们乡镇干部都应该关心和了解、有人可能认为,那是国家的事情,别国的事情,与我们自己关系不大,不用操那番心,其实不然。大事不清楚的人,很难说小事也明白。在  相似文献   

13.
时下正是冬闲.各地都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让农民及时了解科技信息.推广农业新技术,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但有些地方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还在采取发发资料、搞搞街头咨询、请专家讲讲课等多年如一的老形式,门庭冷落。还有的紧跟时代,用“低碳”、“清洁生产”、“转基因”等新名词自诩,对着农民夸夸其谈,  相似文献   

14.
牛年谈嘴     
十二年十二个生肖,十二年十二个话题。牛年到了,善爱舞墨弄笔的文字先生们,免不了又要对牛来一番漫谈。缘此,笔者也不例外,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直接了当地说:借牛出题。大凡有生命的物体,都是依赖嘴才得以生存的。这牛嘴嘛——奶牛的嘴吹的是草,奉献的是奶;耕牛的嘴吃的是草,奉献的是体力。虽说牛嘴又长又大.但饲养者们都知道,没有牛长而大的嘴,自己又哪有奶喝,田野又哪有丰收!那么,人的嘴呢?如今社会上某些人的嘴,嘴唇越吃越长,嘴巴越吃越大,吃的结果,单位倒了,企业垮了,自己肥了,职工瘦了。显然,这种人的嘴…  相似文献   

15.
没到乡镇之前,“乡镇干部”对我而言就是“素质低、作风差”的代名词。因为我时常可以在各大报刊上看到有关乡镇干部的负面报道,尤其是去年一些知名节目,陆续曝光了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农村恶性“征缴事件”后,我对乡镇干部更是充满了厌恶,认为农民上访都是因为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损害了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邓州市委、市政府动真格纠正乡镇干部“走读”现象。1996年下半年来,已有200多名“走读官”把铺盖卷从城市搬到乡镇,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过去,该市一些家住市区的乡镇干部白天下乡工作,晚上回城休息,车接车送,且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群众称之“走读官”。这  相似文献   

17.
读了《乡镇论坛》2004.1-1中湖南省洪江市洗马 乡政府的杨瞿州乡长写的乡镇干部渴望得到理解一 《 》 文,很有同感。我在重庆永川的一个镇工作,虽然相隔 千里, 但杨乡长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道出了我们农村乡 镇干部的心声,说出了乡镇干部的心里话。 我们作为农民的儿子,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为他们 多做点事,再辛苦,我认为都是应该的,而且是我们的 职责所在。但最不能理解的是,要想真正为民办好一件 …  相似文献   

18.
乡镇干部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音和执行者.也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如何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心、反映民意。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民群众之中?作为一名新上任的乡镇干部,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土一洋”。  相似文献   

19.
医疗队何时下乡来?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忧虑。许许多多的乡村医疗设施不多,有些村甚至连起码的医务点都没有,农民朋友生病后就医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诸如头痛脑热之类的小病只能拖了又拖,以自然抵抗的方式解决。而对于大病重病的诊断就...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下乡”二愿殷国安春节前后,全国不少地方都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从广电部、文化部所属艺术团体,一直到县级文艺队伍都给农民送去了丰富的文艺节目,还有的送去了农民需要的科技图书,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现在怎么样?“下乡”的早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