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在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校园安全形势愈加复杂,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显.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平安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随着平安校园建设及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不断深入,高校志愿者以其活力四射的青春形象、尽职尽责的周到服务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日益成为高校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生力军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增效剂.在已有的关于高校志愿精神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在高校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具有必要性.但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促进志愿者活动与平安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等方面还缺少一定的创新形式和途径建构五步两网一线志愿服务体系则致力于如何将志愿精神融入平安校园建设中,对于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是人口集中、易发事端的小社会,无锡已有10多所高校、10余万师生员工。高校创建“平安校园”,确保一方稳定,不仅对自身改革、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采用高科技的技术防范来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已是必然要求和必要选择。文章从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技防设施的适用性和扩展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性措施和建议,以使技术防范措施在安全管理中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曦  段然 《经济研究导刊》2014,(23):135-137
随着公民参与社会逐步增加,大学生志愿精神也渐渐引起社会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志愿精神不仅仅是当前展现出来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观,更是古代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以及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助于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入手,着重分析了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要努力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建设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志愿者事业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事业,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更是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转型息息相关;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构建本土化的志愿精神及文化,不仅是实现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将从中西志愿精神及文化发展路径的差异、构建本土精神及文化的关键问题和它给中国青年志愿行动的重要启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展校园安保义工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保义工作为义工的一种,它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和稳定中,起了促进和导向作用.在高等院校尝试开展安保义工活动,通过"自我服务",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平安校园的创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吴忠 《江南论坛》2012,(7):52-53
校园安全是社会安全管理,综合治理,有效防范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校平安和谐,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师生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宁。有效做好校园安全工作职责重于泰山,关键在于意识,重点在于防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深入分析了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内涵,探讨把"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0.
苏辉 《新经济》2010,(10):60-61
闹了有一年多“绯闻”的“平深恋”,这次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宣布双方开始进入“蜜月期”。不过,双方如想在这个“蜜月期”内磨合得更好一些,还需多了解对方才行。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银行业开展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活动四项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二是健全工作制度,推进平安建设;三是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安全稳定;四是开展法治教育,依法合规立行。分析了创建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加强考核,明确目标;拓展方式,加大宣传;人才为本,鼓励创新;注重培训,打造队伍等五项建议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发展研究》2005,(11):1-1
农村和城市社区平安建设,是“平安福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看,一是人口比重大,乡村人口占了76%.二是经济仍很弱,去年全省GDP中,农业只占12.9%.三是安定稳定方面的问题仍然不少.可以说,福建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农村稳定不稳定.“农村安,全省安”,农村稳定对于全省稳定有重大影响.由于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在乡、村两级,现有的一些管理体制、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很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重心要从原来主要是完成征收税费等任务,转移到服务“三农”、维护稳定上;工作方法要从以前大包大揽、行政命令,转变到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主要靠协调、引导、服务、示范等方法来开展工作;在一些乡镇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还要防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钱不办事”的不作为倾向.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妥善处理好,就有可能产生不稳定因素,引发稳定问题、治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龙江精神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高校应把龙江精神文化融入“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际教学和课内外实践,丰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概论”课的教学形式,提升“概论”课的教学实效,强化“概论”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医用药品"两网"建设即农村医用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对农村医用药品监督体系和供应体系的新构建。本文以贵州习水县为例,对"两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长效机制、组织机构、协管员和信息员的法律身份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推动"两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付鹏 《经济师》2023,(9):213-214
“宁波帮”精神是宁波商人在长期的经营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先进的群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家国情怀和奉献社会是“宁波帮”精神的鲜明特征。将“宁波帮”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引导价值,有利于解决传统的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知识与育人协同支撑不强、思政素材缺乏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建立健全地探索“宁波帮”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多角度发力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龙江精神文化凝聚了龙江人的精神力量,对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龙江精神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是前提和基础,能够更好发挥二者的育人价值。通过从龙江精神文化涵养“概论”课教学、“概论”课教学指引龙江精神文化发展、龙江精神文化与“概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入手,分析龙江精神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是增强“概论”课教学、弘扬龙江精神文化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而不同",即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之意。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基于中美两国不仅在历史上,并且还在文化渊源上有着如此多的相同点和共融性,中、美两国作为中西方典型文化代表的使者,完成精神生产全球化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文化底蕴既有盖别和矛盾,文化交流又各具形态的统一与和谐的中美两国的肩上了。  相似文献   

18.
围绕"全域开放"战略,成都应该塑造"优化开放的基础设施"、"优化开放的多元化格局"、"优化开放的招商方式"、"优化开放的地域空间"、"优化开放的产业领域"的"五优"形象;实现"高水平的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高水平的物流通道"、"高水平的综合保税区"、"高水平的金融服务"、"高水平的生活服务体系"的"五高"改革创新;构建"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物业成本"的"五低"开放环境。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前提进行具有本源意义的研究,认为"自利人"假设和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是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并探讨了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精神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中存在着志愿者活动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志愿服务内容与老人的实际需求脱节,志愿服务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和能力局限性,社会支持和关注力度不够,政府配套政策不足及管理松散。必须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完善与"空巢老人"需求接轨的志愿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多方位的"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