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经济》2006,(2):76-77
(1)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2004年7月,吴敬琏提出了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经济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质疑。他指出,把重化工业当作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符合中国国情。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随即指出。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业的道路。很快,形成了一场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优于拉丁之说近年来在探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中,一般人都把亚洲“四小”归结为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而把拉丁美洲的三个大国即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归结为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其理由是走内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幅员较大和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它们的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开始;而走外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比较小、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们依赖世界市场,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大多数又认为外向型经济的实绩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明显地比内向型经济优越,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就是这么阐述的。从亚洲“四小”和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来说,它们具有许多本身的特点和地缘政治特点。大家都知道,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需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新独立民族国  相似文献   

3.
栾克军 《发展》2009,(10):37-38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张掖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和工业化后发地区,坚定信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小国(地区)”是指人口2000万左右(1970年)的国家(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成功的“小国(地区)”走上一条与大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即出口导向型的工业专业化道路,最为典型的是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及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本文试就在对“小国”(地区)工业专业化模式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比较,探讨广东的工业化方向和主导产业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结构与技术相融合的视角构建产业结构现代化分析框架,以结构转型为条件、以技术赶超作为其增长机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产业结构面向现代化变迁的标准模式与各国偏离。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变迁特征与前沿国家和赶超成功国家一致,即结构转型过程中目标部门的技术向前沿收敛,而赶超失败国家在结构转型的同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进步,即技术赶超相对停滞。相较于日韩,中国在人均GDP较低水平出现了去工业化迹象,尽管这与拉美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性质不同,但是如何在工业就业占比下降情形下维持工业增加值占比稳定,仍然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高度把握的结构调整方向。与发展中大国的比较发现,印度具有服务业导向的结构转型特点,而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演进更多体现工业主导的特征,这与赶超成功国家基本相似。国际比较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在驱动结构与技术的二维演化时,务必保持国家技术进步的动态向上趋势,从而才能规避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发展陷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156项工程”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为新中国确立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6项工程”启动了中国大推进式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成规模地转移了苏联基础工业的基础技术,填补了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技术的空白,在短期内促进了技术进步,为中国形成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重构了中国工业化区域,造就了大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建立了一批多类型的工业城市群体,改变了建国之初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56项工程”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实现工业赶超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制造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末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研发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自主创新不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仍是中国制造业的软肋。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依托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基本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完全不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民间主体、市场推动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焦点荟萃     
国有企业的困难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历史现象,是阶段性的。这份研究报告认为:工业化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已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国家的发展道路看,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之后,随着市场工业品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和产业技术的进步,竞争加剧,优胜劣汰力度增强,传统工业和老工业  相似文献   

10.
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要想振兴经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北当前的工业化进程,认为苏北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接着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几个方面来理解苏北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型工业道路的重要内容,因此,文章最后对苏北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与地方产业结构山东师范大学帅相志中国管理科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隋映辉一、市场经济转换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业化初期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问题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4.
农村工业化道路是否正确以及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实现农村工业化既重要紧迫,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文章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借鉴国外经验、与城市工业发展、与科教兴国方针、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孙剑 《山东经济》2010,26(5):18-23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传统的工业化思维导向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工业品过剩与农产品短缺的困境,国家利益因之受损,经济发展高度对外依赖,缺乏自主性和可持续性,主导产业低端化。只有构建新经济发展模式,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强化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才能使中国的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永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阶段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鸿  黄和平 《特区经济》1995,(4):26-28,33
<正>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早日实现高度的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加速该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其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实现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将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树立典型和模式,对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起着推进作用。本文就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工业化阶段、特征以及可能选择的工业化战略和道路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水平及特征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阶段及水平。 工业化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其特点是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对于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说,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应由工业革命开始至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品工业大体平衡为止,经过这个阶段,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得以建立和发展。第二阶段是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资金密集型、高加工度产业取代了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奥运经济,是北京乃至全国新世纪发展的重大课题。北京市应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适应奥运需求的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本文定量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并对加快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的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忠 《改革与战略》2008,24(6):126-129
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把握其内在运行规律对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中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杨筠  巴春生 《改革与战略》2010,26(3):129-131,158
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推动中国西南-东南亚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带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策略: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协调机制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外向型产业带等。  相似文献   

20.
上海60年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工业化的演进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霍夫曼比例来测度上海工业化水平,以二三产业产值比来测度产业结构水平。通过对上海1952--2008年间将近60年的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来说明上海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上海工业化演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上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再调整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