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江南制造局开办之初主要依靠淮军饷需等处拨款,此后江海关拨付一成\二成洋税,经历一波三折最终成为支撑其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曾国藩、马新贻、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于其间贡献很大。但江南制造局内部账目管理较为混乱,二成洋税的数额在江海关奏销折、制造局奏销折和制造局内部账册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一一梳理才能得出较为接近的数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原始的法语土地交易档案为中心,运用GIS模拟了1848—1865年间上海法租界区洋商地产空间分布,探讨了洋商地产分布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了法租界区如何从一个坟墓遍布的城郊转变为初具规模的欧洲城。本文认为洋商购地是造成城市化的主因。而法租界的自治政体下,购地越多的大地产主,即成为法租界公董局权利最大的当权者。故大地产主不仅控制了土地市场,而且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3.
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南京三所基督教书院合并创办的教会大学。作为中国的教会大学,金大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合作差会、国内外的捐款、学生学杂费与政府补助。至1949年,差会拨款始终是金大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该校保持长时间稳定的经济保证,并体现该校的基督教性质。但随着金大中国化与世俗化程度的愈益加深,中国政府、团体企业和个人对其捐助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经费渐超美国。政府的补助经费往往体现实效性与导向性,促使教会大学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需求。这对金大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限制了校方的规划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天津中心城区是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国家中心性和世界影响力的多功能枢纽节点。在发展阶段转换、产业功能升级、人口规模疏解、功能空间拓展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互动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进入以质求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投入产出效益显著、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宏观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深厚是在长期内支撑中心城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有利因素。天津顺应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区域禀赋优势,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构建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双向开放功能、绿色保障功能、共享功能强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一带一环三心多节点全社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体系。围绕此核心目标的重点任务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以信息化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质高端服务项目引进,全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较前期有了很大发展,但对其程度、地位各家认识存在着差异。这里根据十余年来研究情况对有关问题作一简单介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条件限制,尚有许多重要文献未能见到,而且由于笔者学力所限,对有关问题认识不足,不免舍重取轻,因此这里只是一个远不完备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晚清新政在军事和教育两方面进行的近代化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学堂的推广,当时政局动荡,清政府财力紧张,经费问题是办学的关键。通过对土默特左旗历史档案、绥远奏议等史料分析梳理出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主要分为:开支和收入两个方面。其中经费开支包括:开办必需经费项和常年额支项两个方面。经费收入包括:窑厘总局发放的成窑厘银和土默特煤税项、移支正项巡警盘费银、发商生息银和官商利息银、绥远八旗牧厂地押荒岁租项、杂项银、杭锦旗贝子阿尔宾巴雅尔报效军事学堂款项六个方面。探讨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收入情况,对近现代民族地区军事院校的开办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方经费数额变化、财政收入构成及地方经费与财政的比例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晚清南部县的经费问题进行考察。晚清南部县的地方经费分为存留、养廉及厘金杂捐的自用部分,其中存留、养廉银比较固定,厘金杂捐有了很大的增长。地方经费的增减受财政体制、经济变化和地方事务繁简的影响。养廉银占地方经费的比重有限,故对地方事务的补助有限。厘金杂捐用于地方事务的仅占10.8%,其对地方治理的作用不可夸大。三费局、学田局不仅负责"三费"和学务费,还实际起着经理县经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达德学校办学历程始于20世纪初,创办人较多来自达德书社,以好学、力行、知耻设计校旨校训,培养振兴国家的人才。校长系统四级结构完备,教授部最为重要,校友会系统的达德周刊社与教育研究部、参观研究部较为活跃。达德学校初期因经费紧张而借款并接受社会捐款,1916年后收支平衡。学制设初等、高等小学共七个年级,附设幼稚班与女师范讲习科。重视德智体三育,除了理论课以外,还开设特色课,实践课较为活跃,举办演说,开展户外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初期教职工主要从达德书社成员中选任,师资流动频繁,留任优秀毕业生后得到缓解。生源主要面向贵阳城内,毕业后较多步入社会,去处多元,约五分之一继续深造。达德学校作为贵州近现代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统泰升号商业账簿可能是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备、系统的清代民间商业账簿。本文详细介绍了1798—1850年间位于北直隶宁津县大柳镇(今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的统泰升商号的历史背景与经营状况,商号账簿的保存数量及年代分布,账簿的记账方式,账本结构与分类情形。并通过介绍课题组正在整理之中的物价、银钱比价及借贷利率数据库的情况,初步揭示了统泰升号账簿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价值,强调了商业账簿史料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铜、铅、锌、锡矿为中心讨论了清代湖南矿业兴衰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矿业兴衰的原因。通过对在采矿厂(点)的数量变化、对各矿种产量变化以及对宝南钱局炉座数量变化的分析,文中认为,清代湖南矿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为一个从徘徊、准备到迅速上升,然后又急剧下降、再徘徊并略有上升的过程。而铜、铅、锌、锡矿的兴衰轨迹非常清楚,可以分为康熙雍正预备徘徊期、乾隆至嘉庆初繁荣期、嘉庆十年以后衰落期三个阶段。在影响矿业发展的诸因素中,技术因素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战国至中唐是我国封建地主制的前期,其中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发展比较突出,且学术界歧见较多,以下作择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皖南,特别是徽州外销茶叶为中心,考察了晚清(1840—1911年)外销茶税的征收过程。文章以学界有关中国古代茶税研究成果为基础,将研究重心由传统转为近代,由综合转向局部,聚焦近代社会转型视阈下皖南茶税征收的政策管控和利益博弈的动态演化,试图勾勒出近代皖南茶税征收管理的独特性,以深化对晚清社会变迁背景下清廷税收管理能力嬗变过程的理解。文章首先利用官员奏折、日记、徽州文书、地方志及家谱等资料,对咸同兵燹以来皖南外销茶税由课转捐、由户部负责转为“督臣派员抽收”的特殊格局予以整体梳理。同时以曾国藩改革皖南茶税征收模式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其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章程颁行、捐厘分征等举措。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方经费数额变化、财政收入构成及地方经费与财政的比例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晚清南部县的经费问题进行考察。晚清南部县的地方经费分为存留、养廉及厘金杂捐的自用部分,其中存留、养廉银比较固定,厘金杂捐有了很大的增长。地方经费的增减受财政体制、经济变化和地方事务繁简的影响。养廉银占地方经费的比重有限,故对地方事务的补助有限。厘金杂捐用于地方事务的仅占10.8%,其对地方治理的作用不可夸大。三费局、学田局不仅负责“三费”和学务费,还实际起着经理县经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铁路运输在扩大人口流动规模的同时,也充分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空间范围分时段分区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沿线城市站点的客流比重普遍上升,乡镇站点多为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铁路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而流动人口基于出行心理、成本、时间、安全舒适度、出行便利度等方面的交通行为选择,带动了各交通行业的竞争与发展。铁路作为近代长三角最为快速的交通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铜、铅、锌、锡矿为中心讨论了清代湖南矿业兴衰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矿业兴衰的原因。通过对在采矿厂(点)的数量变化、对各矿种产量变化以及对宝南钱局炉座数量变化的分析,文中认为,清代湖南矿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为一个从徘徊、准备到迅速上升,然后又急剧下降、再徘徊并略有上升的过程。而铜、铅、锌、锡矿的兴衰轨迹非常清楚,可以分为康熙雍正预备徘徊期、乾隆至嘉庆初繁荣期、嘉庆十年以后衰落期三个阶段。在影响矿业发展的诸因素中,技术因素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城镇标准的界定关乎城市化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真实性。本文对城镇标准的界定为:居民职业以非农为主(50%以上),人口规模大于同时期同地区农村的人口规模。在此基础上,以1927—1933年的句容为载体,对各种不同的城镇标准下,句容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各种标准下的城市化水平间相差巨大,根据以往标准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情况偏离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入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既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必然要求。突破以往的合作模式,进行模式创新,"中芬创新中心"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是个有益的尝试。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国际合作需要从政策、人才、信息和理论研究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天津中心城区是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国家中心性和世界影响力的多功能枢纽节点。在发展阶段转换、产业功能升级、人口规模疏解、功能空间拓展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互动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进入以质求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投入产出效益显著、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宏观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深厚是在长期内支撑中心城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有利因素。天津顺应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区域禀赋优势,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构建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双向开放功能、绿色保障功能、共享功能强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一带一环三心多节点全社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体系。围绕此核心目标的重点任务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以信息化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质高端服务项目引进,全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1949年建国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形态。在1950年7月创刊的《人民画报》中,体育赛事、设备建设、锻炼宣传在画报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生动展现。这些史料不仅是建国初期体育风貌的直接显示,也是当时图景建构者——媒体视角和目的间接印证。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自从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实现了产业革命,欧美其它一些国家接着先后都实现了工业化,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在十九世纪中进入了“采用资产阶级的主产方式”的时代。东亚的日本在努力适应潮流中,于明治维新的几十年时间里,从中世纪封建主义国家转化成工业化的国家。中国呢?当1860年代中,清政府开始引进产业革命的某些成果,其出发点和所期求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