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教育工作,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还促进了边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坚定了人民统一抗日,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政治觉悟,同时也是发展边区综合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经济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需要我们在全球化视野下,进一步将目光投放到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进程当中。为了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2017年10月13日至15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在武汉联合举办了"全球化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  相似文献   

4.
从市场看农村手工业与近代民族工业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工业之间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华北地区抗战之前的情况为依据,试从市场角度来说明近代农村手工业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由于传统社会中农村家庭手工业带有很大的自给性,由于农村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业主要市场在农村,人们常常认为农村手工业阻碍了近代工业开辟农村市场,对抗了机器工业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传统的、以自给为主的农村手工业来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对近代中  相似文献   

5.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期间,农民家庭棉纺织是弥补棉布计划供应不足的一条途径。由于国家计划供应量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存在着一个广大的非法土布市场,手工纺织业收益丰厚,这种利益决定着农民的选择取向。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实行的垄断购销办法和定价机制,反而造成了一个悖论性结果,逼迫着农村手工棉纺织业从近代以来的市场化趋势向家庭自给化回归,对国家的战略意图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技术市场是要素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技术市场是科教兴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振兴、发展区域经济,启动新一轮经济复  相似文献   

7.
《上海改革》2003,(5):17-21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以求共同推动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此,要有重点地加快核心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有明确战略指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通行规则下的产生要素流动机制;主动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积极构筑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新体制;探索浙江与上海、江苏的多层次合作方法,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调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现代化包括市场化与工业化两个层次,市场化是基础与前提”的这种认识,是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的一种概括。其中包括:(1)16世纪以后欧洲经济现代化(实际上也是世界经济现代化)是从市场化起步到工业化,然后市场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的过程。(2)中国近代时期经济现代化是从流通领域即市场化开始,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工业化),然后市场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过程。(3)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离开市场化基础搞工业化、现代化,后来又回到以市场化为基础搞工业化、现代化的的过程。这种认识反映了50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作者以其50年来学习经济史心得的形式表达他的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文体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陈淑丽 《魅力中国》2011,(17):280-280
开荒政策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农业政策之一,一直贯穿于抗战时期的始终。它的实施与其他经济政策互相交织、相互倾斜,共同促进了边区战时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军民生存的基本需求,改变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市场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主战场,必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中俄边境口岸城市文化定位的走向,应适应中俄边区经济一体化、联盟化、国际化的需求。边境口岸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应以第三产业与中俄联盟经济并举发展,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税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编的有关资料,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和历史地位作了研究。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了各种税收法律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使税收成为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不仅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经济的发,而且对边区商业贸易,反封锁和反倾销的经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户经济行为变迁——一个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助高阳农村纺织业的变迁历史,探讨在农村工业化的演变进程中,农民家庭经营发生了怎样的变与不变.农民家庭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家庭总收入的最大化,这一目标取向影响到了家庭经营的内部机制和成本计算.技术进步是农户经济能够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关键.分工与专业化是农户能够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在长期发展中,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工厂的分工与合作,使农户能够克服自身规模不经济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从发展地理学的角度,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重新验证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发现要素从流通领域向到生产领域扩散的轨迹,通过市场化与工业化的路径推动经济增长。这与市场主导学派的分工贸易、比较优势、市场机制的经验是一致的,与库兹涅茨定义的"经济增长"不同,在自由市场机制下,通过要素流动与制度创新,在内生技术进步不足的情况下,同样能形成了一个显著且持续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媒介、文艺作品、政治鼓动、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发挥了巨大的政治效能,它传播了先进的政治文化、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政治素质、加强了边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政治认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站在新世纪的坐标原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卷入到新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 ,文化的交融和文明的冲突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本文全面回顾和评述了一百多年以来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学术讨论 ,从经济学视角评论了马涛博士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提出的新解释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对商业资本的压制、产权安排对商业资本的侵害和离析、意识形态对商业资本的侵蚀是导致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工业文明和理性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 ,另外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孕育出现代科学体系也是没有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得出了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要素配置的市场化:1978-1999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试图以反映资本/劳动力比例对其相对价格变化灵敏度的要素替代弹性衡量市场化程度,要素替代弹性随市场化程度加深而上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讨论要素替代弹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替代弹性上升(从而市场化程度加深)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利用中国1952-1999年的分省数据,估计市场化(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对增长的作用,发现要素替代弹性在1993年以后有明显上升,证实了1990年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加深推动这时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浙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呈现资源产权化进程加快、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价格传导机制初步建立等特点,促进了要素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提高了市场配置要素的效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进程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计量检验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不仅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而且是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化进程的各项制度变迁内容都显著地促进了外资技术溢出。要素市场发育在推动中国生产率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地区比较后,研究进一步发现,东部地区外资技术溢出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化进程,要素市场发育是决定外资技术溢出的最重要的制度变迁内容;由于市场化进程缓慢,中西部地区R&D吸收能力相对更重要一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该地区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主要制度变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沈蕾  孙春晓  陈戎 《改革与开放》2023,(8):11-15+24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作为传统制造业重要分类之一的纺织业也迎来了数字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发展背景基础上,对数字赋能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响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与机制,并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传统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