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关切取向从效率和公平、零壁垒和零关税向安全的调整。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关切是效率和公平。当考虑到国际关系时,国际自由竞争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没有贸易壁垒和低关税,最好是零关税、零壁垒,那么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就可以一体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从根本的理论逻辑来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原有的理论逻辑中加入安全因素。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循环为主体基于规则博弈的纵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一样,各国所构建的市场规则体系也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将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畅通性。只是安全而不畅通就没有效率,只是畅通而失去安全则难以可持续地循环畅通。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判断中美之争的实质是规则之争,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经济全球化已不再遵循英国美国曾经主导的那个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不再是把全世界的规则变成同质化(西方化),而是要解决不同国家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规则,以及不同的规则空间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这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战略关切取向从效率和公平、零壁垒和零关税向安全的调整。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关切是效率和公平。当考虑到国际关系时,国际自由竞争的经济学逻辑,就是没有贸易壁垒和低关税,最好是零关税、零壁垒,那么国内国际的经济循环就可以一体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基本逻辑。从根本的理论逻辑来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原有的理论逻辑中加入安全因素。由于对安全的深度关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必须形成更具安全关切性的新发展格局,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内循环为主体基于规则博弈的纵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一样,各国所构建的市场规则体系也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将突出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畅通性。只是安全而不畅通就没有效率,只是畅通而失去安全则难以可持续地循环畅通。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判断中美之争的实质是规则之争,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经济全球化已不再遵循英国美国曾经主导的那个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不再是把全世界的规则变成同质化(西方化),而是要解决不同国家如何形成适应国情的规则,以及不同的规则空间如何进行衔接的问题,这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代物流体系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是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供应链效能提升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环节。徐冠巨建议,加快发展融合型物流新基建,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中国供应链效能,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矛盾突出。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逐渐从外贸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和消费主导,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首次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新格局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刊就上述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展开讨论,以期对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史建梁 《会计之友》2021,(22):150-155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体现,即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结合"双循环"特征,围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寻求经济新格局下管理会计发展新对策,服务于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的客观追求,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的"双循环"时代,通过内需的挖潜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管理会计功能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锦 《国企》2021,(1):18-2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主题敲定,即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核心词汇是“双循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  相似文献   

8.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与过去的经济循环模式相比,这一科学判断更加突显了国内经济循环在总体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构筑国内大循环并使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居主体地位需要从完善内需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深化市场改革和推动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中国如何保障经济安全》和《新常态下中国如何撬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研究报告上、下册),是国内顶级经济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的成果合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主编,作者群体包括斯蒂格利茨、史蒂芬·罗奇、费格斯·格林等国际顶尖学者,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西门子、陶氏化学、杜邦、壳牌等世界知名企业。两本书紧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与改革、财政政策与财  相似文献   

1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未来中长期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多地区-多部门贸易模型来量化分析双循环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并从区域和行业层面分别分析降低省际贸易成本、促进国内循环和降低关税、促进国际循环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上,双循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分别提高实际经济增长26.55%、15.91%和5.40%;在行业层面上,上述三种循环对应的经济增长效应平均值分别为36.94%、22.78%和6.05%。可见,国内循环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国际循环,且双循环的整体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和。进一步分析发现,降低省际贸易成本、促进国内循环,有助于实现产业转移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却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关税、促进国际循环,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却可能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未来应权衡二者的关系,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用差异化的政策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全国市场的内部流通效率以及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主动选择,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中国物流业在其未来发展中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机遇之外,挑战并存,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地位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而产生的新需求,以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物流业需要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扩大引进外资,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对于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频频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又叠加疫情冲击,但中国多年发展所形成的完备制造业体系、优良营商环境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要素优势,短期内都是无法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转变,以重塑和提升国际经济地位。近年来,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愈加严重。新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针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需要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必然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战略机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不仅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更要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动力。在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宏观战略指引下,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的加快、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将会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自本世纪50年代起,世界发生了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0年代开始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蕴含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变迁.80年代起,国际政治领域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和新潮流的形成,给中国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新课题.中国要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够持续、快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经济体加快改革调整,再工业化取得新的进展,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在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前提和基础上,倡导区域共赢合作新理念、谋求新发展,以大国的勇气和担当,主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标准自贸区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区域合作框架,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为应对全球格局新变化的压力和挑战,赢得新的区域合作的主动,从而赢得新的发展的主动,本刊特邀请几位知名专家,以"新开放,新合作,新发展"为内容,商讨相关问题,以期推进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经济体加快改革调整,再工业化取得新的进展,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在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前提和基础上,倡导区域共赢合作新理念、谋求新发展,以大国的勇气和担当,主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标准自贸区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区域合作框架,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为应对全球格局新变化的压力和挑战,赢得新的区域合作的主动,从而赢得新的发展的主动,本刊特邀请几位知名专家,以"新开放,新合作,新发展"为内容,商讨相关问题,以期推进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经济体加快改革调整,再工业化取得新的进展,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在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前提和基础上,倡导区域共赢合作新理念、谋求新发展,以大国的勇气和担当,主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标准自贸区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区域合作框架,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为应对全球格局新变化的压力和挑战,赢得新的区域合作的主动,从而赢得新的发展的主动,本刊特邀请几位知名专家,以"新开放,新合作,新发展"为内容,商讨相关问题,以期推进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经济体加快改革调整,再工业化取得新的进展,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在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前提和基础上,倡导区域共赢合作新理念、谋求新发展,以大国的勇气和担当,主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标准自贸区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区域合作框架,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为应对全球格局新变化的压力和挑战,赢得新的区域合作的主动,从而赢得新的发展的主动,本刊特邀请几位知名专家,以"新开放,新合作,新发展"为内容,商讨相关问题,以期推进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