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致病菌会引起食物的变质和损坏,并可能会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使人患病,对人们的健康安全产生威胁。传统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和控制方式局限性较大,检测结果和控制效果不佳。噬菌体具有结构简单、宿主特异性强、安全性好等优点,噬菌体及其产物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控制开辟出新的领域。近年来,噬菌体在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噬菌体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控制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噬菌体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食源性病原体、腐败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污染物对于维持食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使用一系列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富集方法培养微生物,然后进行生化确认等,具有检测时间长、检测范围有限、检测成本高等特点。近年来,各种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鉴定和检测方法得到了发展,包括核酸法、免疫法和生物传感器法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基于核酸扩增检测、免疫分析和生物传感器,旨在为微生物快速检测提供有效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3.
李山  徐玲笑  方芳 《现代食品》2023,(20):73-75
本文总结了基因芯片技术的概况、原理和特点,阐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动物肉源和过敏原鉴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和转基因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旨在全面推广基因芯片技术、提升食品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微生物含量是评价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确定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为此,本文对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的内、外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内、外质量控制消除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此类问题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检测的关键内容是微生物检测,现阶段微生物检测工艺的发展与应用就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本文将着眼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简要分析荧光抗体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检测技术5种微生物检测工艺的有关应用。  相似文献   

6.
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食源性(生物性与化学性)危害是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而我国现在缺乏食源性危害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资料。在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危害方面,我国目前尚缺乏定点主动监测网络,没有对引起中毒事件中常见的重要致病菌进行危险性评价的背景资料。在化学污染方面,我国在一些重要污染物方面仅开展了一些零星工作,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 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目前缺乏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十分敏感的污染物,如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氯丙醇和某些真茵霉素的关键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频率逐渐提高,检验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精准。本文介绍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的主要内容,即食物的污染程度和内部的致病菌。探究PCR技术、生理生化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质谱技术和光谱技术这5项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提升应用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志敏 《现代食品》2022,(7):116-118
近年来,散装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比例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疾病屡见报道,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及公共安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已取得较大的进步,除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外,基于其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已有报道.本文对目前较常见的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  相似文献   

9.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其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样品共计806件,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表明:806件样品检出5种食源性致病菌共计15株,总检出率为1.8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次之。不同食品种类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11,P=0.167),流通环节与餐饮服务环节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371)。北京市昌平区即食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加强对即食食品卫生状况的监管,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食品质量要求也随之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科技手段对微生物进行检测,使食品检测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我国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本文着重介绍了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孙颖 《现代食品》2022,(3):124-126
现如今,人们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高质量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为保证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要及时开展相应的食品检测工作,其中微生物检测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主要内容及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促使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水平及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可以更好地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宋敏  严娅  韩瑨烜  陈照寰 《现代食品》2022,28(1):128-130
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全是对食品的最基本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使食品快速检测得到大力发展,对食品安全监管起到重要作用,但食品快检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快速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新红 《现代食品》2022,28(2):42-44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工作,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关系到食品的安全,也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为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需要在分析检测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开展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能够通过科学、合理、完善的检测体系为食品的整体安全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白洁 《现代食品》2020,(6):22-23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而食品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物质保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当前消费者的需求会受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频发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让人们愈发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消费者的需求渐渐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更注重日常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目前,我国食品相关部门已普遍使用快速检测技术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对快速检测技术的特点、快速检测方法的种类及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等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志兴 《现代食品》2022,(3):118-1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对生活质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餐饮业在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对居民的健康生活、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影响。本文分析了餐饮业发展中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我国餐饮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和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能改善餐饮业的发展现状,提升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从而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凤丽 《现代食品》2022,(4):121-12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食品行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仍有无良食品生产企业钻法律漏洞,过于看重企业经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效益,忽视了食品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围绕我国现存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中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及促进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燕  晏许超 《现代食品》2021,27(3):129-13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关注的重点。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在目前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检测效率也最为突出,因此对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应用的研究有着极其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以及质量的控制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娟  吴丹丹 《现代食品》2021,27(3):139-140,150
食品安全是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显著改善,食品种类更加丰富,但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加突出,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也影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检测标准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的食品市场,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适用范围过窄、修订不及时等。本文简要分析二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