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创新劳动是有发明创造的劳动,是比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它创造了巨大价值,巨大价值通过价值转移途径,分润社会,因此,创新劳动是强国富民之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必须对大量的价值现象做出思考。价值问题普遍存在。和谐社会中价值问题核心是人的价值问题,即人与其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来自人的劳动与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我们要发挥土地、资源、科技、管理方法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价值在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讨论中处于如下的地位,价值的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的无涉(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陈小云  薛哲 《发展》2006,(11):80-80
一、员工价值及营销人员价值贡献分类 (一)员工价值概述 从现代企业价值理论和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员工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员工的价值也就是指员工对企业的经济价值,是员工为企业提供的效用。员工价值由其自身因素决定,同时又受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支柱,但现实生活中价值多元化和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却使得社会工作者常常陷入价值取向的两难境地。针对这个问题,应从造成价值观多样性的原因和社会工作的目的两方面进行分析。相应的对策是:在遵循当前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价值冲突中找到最佳选择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刍议公司价值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价值管理,首先需要了解公司价值的内涵,这是实行价值管理的前提、是价值管理研究的起点。对公司价值的不同认识会得出不同的价值管理观。本文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公司价值:一是以主观判断为主导形成的公司市场价值,通常以资本市场证券价格表示,主要受资本市场有效性和供求关系决定。其中,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公司市场价值与公司内在价值的相关程度。二是以现存客观资产价值为基础,包括有形与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价值。根据计价基础的不同,又可分为资产账面价值、资产重置价值等。三是主客观资产价值的最佳联结点  相似文献   

8.
企业价值本质上是投资者封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追索权的大小。企业的价值创造最终以现金流量的增加值反映出来。在衡量价值创造的各种指标中,MVA、TSR、ER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指标,不适合用来作为价值创造管理的核心指标。EVA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容易被管理层操控,衡量的准确度不够。FCF作为一个收益性的指标,是衡量价值创造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9.
籍丽华 《中国经贸》2009,(24):222-223
本文阐述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现状,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决策有用观的重构思路以及重构中注意的问题。本文研究认为,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是共生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两者存在的共同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提升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共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们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从总的趋势看,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异常突出,各主体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国家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满足于人们的公共价值和公共需求,个体也积极追求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协调和处理好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生命力,一切对象的价值等于其产生的对特定主体的生命力的增量。生命力是特定主体在其生命存续期内的人的价值的积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权利。商品的价值有三种时态:交换前价值、交换时价值、交换后价值。商品的价值包括三种形态:人力资本的价值、非人力资本的价值、社会资本的价值。生产力就是生命力的投入与回报之比,就是生命力的使用效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本。  相似文献   

12.
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推动了构建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开放价值网络。现有关于数字平台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还远落后于实践发展。基于价值创造理论,本文遵循“价值主张—价值共创—价值捕获”的逻辑关系对遥望网络和海尔智家展开双案例研究,探索数字平台企业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数字平台企业的价值创造机理有所差异。对于数字交易平台企业,首先以市场导向作为价值主张,通过信息获取、信息消化和信息反应分析市场需求,进而与需求方和供给方主体利用交易杠杆进行价值共创,最终在绩效价值、成本价值和信任价值三方面实现价值捕获;而数字创新平台企业则是以技术导向作为价值主张,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或服务创新,协同互补者和用户主体利用创新杠杆共同创造价值,实现网络价值、互补价值和治理价值。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数字平台企业价值创造机理的理论黑箱,同时也在实践层面上为数字平台企业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姜明 《山东经济》2002,(1):73-74
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目标企业的价值估算问题,而价值估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并购活动的成败。由于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目标企业的价值估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资产价值基础法、收益法和自由现金流量法是并购企业可以选择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在理论界已成为热点。长期以来,在经济理论界中,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一般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钱伯海老师认为,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并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一种理论扭曲。两种观点全然不同,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品牌价值作为经济学价值体系中的内容,它与劳动价值、效用价值与均衡价值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确立品牌价值与经济学价值理论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品牌资产价值来源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以说明劳动价值、效用价值与均衡价值在品牌资产价值中的功效。该文在确定了品牌价值来源的基础上.构建了品牌资产价值的关系模型和品牌资产价值形成的过程模型,由此界定出了品牌资产价值的本质与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丽娜 《中国经贸》2013,(22):258-259
并购可以看作是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成功的并购往往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但前提是要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及其特点,然后论述了几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昊 《理论观察》2023,(1):11-1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我国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需要以价值哲学的视角去准确把握、科学推进。新发展格局追求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的经济循环是其关键,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其本质特征,巨大优势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有着独特的价值逻辑,马克思资本循环与世界市场理论是其理论逻辑,新时代我国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是其历史逻辑,百年变局与世界疫情相互叠加是其现实逻辑。新发展格局的价值旨归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发展格局的价值构建可以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用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四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8.
管理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特别是在进行战略投资价值分析时,自然要提及实物期权方法,然而这又很难被管理者掌握。文章提出了更简单的柔性战略价值分析方法,目的是使管理者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物期权并对企业柔性战略价值进行分析,从而使管理者更好进行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19.
附加价值也称增加价值,简称增值。目前广泛采用的附加值概念是由美国知名管理学家杜拉(P.F.Drucker)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提出的,他将附加价值称为“贡献价值”,认为企业的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所得之总额与外购价值之间的差值。强调了企业的创造价值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可以通过企业附加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情况来考核企业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夏行 《宁波经济》2008,(4):30-35
普世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普世价值的中国化,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应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的改革创新之路,使党的建设充分体现科学、民主、法治、平等、公正、开放、和谐等精神价值和时代要求,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体现党员的意志和群众的愿望,使党在全球激烈的政治竞争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