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朝科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7)
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可以理解为自利者(民族国家、厂商、家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负外部性的累积和放大并超过环境自净力的结果。全球环境是国际性公共产品,它不能用"俱乐部产品"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提供,只能依赖于建立一套有约束力的国际间联合生产体系,并重新设计现代商业和工业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方法,对我国1994—2003年的对外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时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但由于规模效应为较大的负数,所以总效应仍为负,即现阶段的进出口贸易从总体上说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要改变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降低污染密集度,增强正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3.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得环境规制成为必然,而相关研究并未就环境规制对贸易的影响得出一致的结论。基于环境规制指数与进出口指数的设定,立足于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贸易影响的结果表明:中国与美、欧、日的环境规制指数与进出口指数存在稳定的负相关性。美、欧、日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使得污染密集型行业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使我国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个经济体,两国的经贸合作对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印贸易发展的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双方合作的有利条件及现实需求,指出双方可以借助在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展开广泛的合作,并就IT产业、能源电力、机电产品、钢铁冶金等四个方面的互补与合作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潮流下,两岸能否合理利用的资源和市场腹地,攸关两岸经济持续发展,浙台经贸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人为的障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浙台经济双向发展的途径和对策,对于推进浙台经济双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利用1995-2012年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贸易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间是一种互补关系,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间是一种替代关系;短期内,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7.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2):60-63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背离的,新古典国际贸易模型的框架完全排斥了直接投资的存在,直接投资的存在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而解释投资的种种理论所采取的分析框架也难以容纳和解释国际贸易,但当前的事实表明,贸易和投资不仅共存,而且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亟待创新。在分析国际分工变化的基础上,本文就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9.
刘超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6):79-82
国际贸易与人权的互动关系是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人权迟早会被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考虑范围之内,应对国际贸易中人权安排和发展进行研究,以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刘超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7,(6):79-82
国际贸易与人权的互动关系是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人权迟早会被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考虑范围之内,应对国际贸易中人权安排和发展进行研究.以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