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方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国家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一种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修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是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协商一致并达成协议后,国家司法机关减免加害人的刑事处罚来实现。其起源于加拿大,流行于欧美国家,有着传统做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来来,该理论引进我国,并取得了法学界的认同,并在某些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得到初步的尝试,我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高飞  夏云伟 《商场现代化》2009,(18):195-196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司法理念,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而刑事和解则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刑事和解是社会、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为利益最大化的刑事解纷方式。它有利于化解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提高诉讼效率,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刑事和解制度符合科学发展观基本理念,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4.
李庆萍 《消费导刊》2014,(7):214-214
修改后的刑诉法将刑事和解制度终于纳入其中,这标志着我国司法体系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是在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影响下的新型调解制度,旨在调解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恢复社会关系。但作为新的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梁岩  洪润洁 《消费导刊》2014,(6):199-199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刑事和解制度同样也会如此,作为一项制度,就会必然有着利与弊的两个方面,如果这项制度的利的一面大于弊的一面,那么这项制度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发生发展下去。如果这项制度弊的一面大于利的一面,那么这项制度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走向消亡。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有益分析 (一)解决“定罪难”问题 刑事和解制度在刑法理论上的第一个有益之处就是有利于解决刑事疑难案件的定罪难问题。在刑事和解理论制度下,当事人双方是通过面对面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只要是被害人同意和解,加害人愿意满足被害人提出的和解条件,那么双方当事人就可以在没有任何势力干涉的情况下达成和解协议,  相似文献   

6.
《商》2016,(13):233-234
作为保护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相关民事权益的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一新一旧、"分庭抗礼"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与司法目的,在适用范围上具有一定重合,因此,在实务中如何将当事人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避免程序不安定,提升对被害人民事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当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薄洋 《商》2014,(12):164-164
作为我国古代刑事司法领域中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保辜制度是儒家“德主刑辅”、“先教后诛”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缓和刑事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保障被害人权益、减少社会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中,笔者从保辜制度的内涵出发,阐述其在古代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并对其现代启示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晓玉  夏苗 《华商》2008,(16):57-58
刑事和解制度适应了刑事被害人地位提升、利益保障的要求,同时助推了刑事诉讼法和实体法乃至刑事政策的适度调整。刑事和解在我国面临着理念、制度和现实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构建刑事和解制度应建立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同时在理念、进路和具体措施做出适合我国现状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郑修站 《商》2014,(11):210-210
当事人刑事和解,简而言之,就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与被害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协商后达成和解而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司法模式。当事人刑事和解,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刑事诉讼宽严相济政策,保障当事人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和解制度下,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是以非刑罚的方式实现的,刑事法律关系表现为犯罪人、国家、被害人的三维结构模式。在只侵害个人法益的条件下,这一模式简化为被害人——犯罪人的二维结构模式。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纠纷解决机制,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丁娟  李峰 《消费导刊》2009,(10):145-145
实现对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的实质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知识产权的刑事和解制度,无疑是在惩罚犯罪和保护权益博弈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来达到恢复性结果的非正式犯罪反应方式,这种崭新的司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克服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些弊端,而且对于有效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会  刘莲芝 《商》2013,(17):248-248
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震 《致富时代》2011,(3):161-161
西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宪法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体系的不够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尚未建立,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显得尤为迫切。该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及其现状、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审判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刑事被害人或被害人的近亲属(以下简称刑事被害方),在公诉机关对刑事被告人提起公诉前或提起公诉后,放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选择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对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全面保护已成为世界法律发展潮流,在刑事审判领域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把精神损害纳入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中。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刑事侵权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付之阙如,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也不利于惩罚犯罪分子,更与世界人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相悖。建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对刑事侵权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地维护被害人的权利,是世界人权保护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6)
民族地区的刑事和解研究,在我国实体法与程序法研究中,研究甚少,且尚存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本选题的最初动因为通过对民族地区的刑事和解的分析从而探析刑事和解在民族地区具体适用的"民族化",进而探讨对民族地区的刑事和解在民族地区的适用路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恢复性司法,是以保护被害人的利益为核心,注重发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在解决刑事矛盾中的能动作用,通过沟通谅解,化解矛盾,最终达到以被害人得到物质、精神补偿,犯罪嫌疑人重新融人社会,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为目的的一种司法模式。重视探索和实践好恢复性司法模式,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很重要和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徐尉 《商》2012,(10):130-130
刑事和解制度起源、发展于民主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我国自介绍、引进刑事和解理念之时起,学术界、司法界就从未中断过对这样一个新型刑事司法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刑事和解制度到底是"严宽相济"还是"司法不公",学术观点存在这巨大分歧、司法实践亦存在截然异议,这样的分歧与异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选择,也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议、完善。本文作者尝试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20.
李晓燕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308-309
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制度符合当今人权至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建立建立该制度的意义就更为凸显。实践中由于犯罪人逃逸或其不具有经济赔偿能力,判决就难以得到执行,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也无法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赔偿时,通过确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由国家在经济上补偿被害人的损失,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这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和普遍的立法实践,因此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