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认为现行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两个概念的含义混淆不清,因此建议将会计主体的含义界定为会计人和组织。与会计客体相对应的会计主体概念在会计学科中也尽可能不使用,而使用会计人和组织这一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2.
城市入口地段道路是人们认识城市的开始与通道。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入口地段道路景观与一般城市道路景观从不同方面做了比较。总结了城市入口地段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步骤,探讨了城市入口地段道路景观的四大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锷 《价值工程》2012,31(26):39-41
本文通过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思想,对于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如何作为一种理念和手段,来解决城市的客体和城市的主体之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以大景观的设计概念来考虑城市空间的整体形态。  相似文献   

4.
私行政是与公行政相对应的概念,通过研究私行政自治与公行政他治、私行政自治的主体、权力来源和表现形式,得出提倡私行政自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林奇的城市要素,从本土化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林奇城市意象要素的文化意义,以期为城市形象与城市整体设计提供新的认知;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因,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城市的意象要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会计的发展及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会计基本前提的会计主体概念;并从科学与哲学的视角提出会计人员是会计主体、会计工作和服务的单位是会计客体的新理念,使会计学中会计主体的主体概念与哲学中主体的概念一致。同时对传统会计主体与新会计主体与客体进行了剖析,以使新的会计主体理念内涵清晰、无歧义。  相似文献   

7.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特征决定财务制度成为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财务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主客体要素运营机制的构建和运行实现对各种要素资本的安全、高效运作,财务管理机制是财务制度的灵魂所在。客体要素运营层面的财务管理机制设计是从操作技术和方法层面对财务管理科学规律的主观应用;主体要素运营层面的行为引导机制设计则是为解决财务活动主体有限理性和自利性问题对行为科学规律的主观应用。基于内外部信息资源和管理要求的分析,整合财务管理流程和措施,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财务管理机制外化出来即构成财务制度设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建设循环型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建设循环型城市,实现城市资源循环的最优化,提出了城市循环物流系统的概念,并从客体、主体、载体三个方面对城市循环物流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建设循环型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建设循环型城市,实现城市资源循环的最优化,提出了城市循环物流系统的概念,并从客体、主体、载体三个方面对城市循环物流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在我国高速城市化阶段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巨变并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物质环境条件。然而,由于城市设计实践中对时间要素的忽视,承载时间信息的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日渐消逝,从而导致城市记忆断层、城市个性模糊,本应蕴含丰富文化的城市之美也逐渐隐没。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时间性及城市既有建筑空间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认为时间是城市空间之美的重要要素之一,并寓于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时间要素与城市既有空间参与下的城市设计原则:强调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空间共存的文化多样性;强调新旧空间协调的空间延续性;强调既有空间现实功能延续的功能适应性,以期从时间中寻找遗失的城市空间美。  相似文献   

11.
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大误区,是城市领导对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三个概念没有搞清楚,错把狭义的文化概念当成了城市文化,这将对城市造成新一轮文化上的开发性破坏和破坏性开发,所以在新一轮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明确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概念,从而彻底解决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盲区与误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茗 《价值工程》2010,29(13):1-3
所谓"创新型城市",意味着城市在发展中产生出区别于自身历史的新质和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质;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独有的文化识别体系。城市文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广泛的基础。创新型城市的文化识别是城市文化主体自觉追求和活动的客观结果,创新型城市需要明确定位、全面展开,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地方理论:城市空间发展的再生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理论(Sense of Place)在城市与景观空间规划与发展领域中,代表着对环境研究的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代表着当代城市与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新视野。地方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感知、认知和记忆关联,是一种空间的再生产策略和方法。本文以地方理论为本体,探讨地方理论的本质内涵、构成体系及解构城市空间再生的方法论维度,如地方实践模式、地方再现模式、再现地方模式以及地方理论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区位活化观、设计活化观、遗产活化观、形态活化观、产业活化观等再生设计策略,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理论体系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城市楼房平顶种植蔬菜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光能和空间资源,而且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提升了城市绿岛效应,文章以蕹菜种植为例,介绍了楼房平顶容器蔬菜新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社区商业以社区内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及多样化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论文以三线城市浙江省湖州市为例,通过现场访谈与问卷调研,明确湖州市中心城区社区商业业态现状与主要存在的问题。借鉴长三角地区典型成功社区商业运营模式和操作流程,从核心理念、业态配比、品牌构建与商圈融合四个方面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湖州市社区商业业态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北京市面临的内涝水患和水资源短缺双重矛盾,融合国内外最新的生态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以绿地和水系为主体,构建城市"绿色海绵",转变依赖大规模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探索雨水资源化的新型景观途径。以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拓片区为例,具体研究"绿色海绵"构建的技术方案,规划三级生态雨洪调蓄系统,通过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和就地入渗,实现城市防涝、水源涵养和水景营造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1):115-118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应该对社区居民公共观念的培养等“内在公共性”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能力,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促进社区文化内生机制的建立,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到民生本...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旧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旧城更新过程存在的深层问题,阐明了旧城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城市活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关系。从社会、文化、地域空间、功能、传承与认同等多视角归纳总结了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协调的旧城更新思想。并从建立目标广泛、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物质规划相协调的规划机制,原住居民与复合化功能,有机更新与循序渐进,以人为本与社区理念引入五个方面提出了旧城更新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发挥农民这一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让农民自办农村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how theoretical metaphors about the contemporary rescaling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 are used by local policy actors to justify an entrepreneurial urban policy. I develop a new theoretical concept (scalar narrative), suggest an analytical approach (cultural politics of scales) and give evidence of a particular case (Bilbao). The article is structured in the following way. First, I briefly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politics of scal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with an approach that incorporates elements from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interpretative policy analysis. Within this approach I mobilize the concept of ‘scalar narrative’ that has already been suggest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not fully explored. I then put this approach into practice with a particular case study, Bilbao, a city in the north of Spain, which has recently gone through extensive urban regeneration, where I describe the appropriation of three scalar narratives by the policymakers. To show this I draw from empirical work done in Bilbao that looks at statutory and strategic planning documents as well as urban marketing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with key inform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