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24):47-51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8个主要城市为样本,构建了包括资源承载力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的1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为三个等级类型:西安、宝鸡和渭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咸阳、铜川和杨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中等,天水和商洛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并根据各样本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提出优化和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关中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简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确定为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要求将关中打造成为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农  相似文献   

3.
魏薇 《价值工程》2011,30(32):162-163
关中—天水经济区旨在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信息一体化。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信息化现状及意义,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总体战略思路及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经济要实现一体化,必须要有强大的物流产业作为依托,而要实现物流一体化就必须以信息一体化作为基础。文章在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物流信息一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中—天水物流信息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关中-天水经济区其范围包括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地区及甘肃省天水地区,共六市一区,战略区位重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本文试从经济区资源优势互补的角度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惟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不仅要努力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经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要求入手,采用聚类方法对经济区进行战略分区研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区域分级总体情况及具体分类,在区域联动基础上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切实推动经济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座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1958年建市,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6万,城镇人口占53.6%.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铜川资源丰富,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距西安和咸阳国际机场60多公里,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和地铁线、西黄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建设,铜川已融人西安大都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9.
汪曼莉 《现代企业》2011,(11):I0001-I0001
本刊讯 11月17日起,国内“首部系统性融资规划”——《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系统性融资规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规划》指出2011年到2020年未来10年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需要完成社会融资总量55545亿元,资金缺口13656亿元。  相似文献   

10.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十分明显。笔者以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计量等分析工具,对我国2000-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方政府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总投资对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均具有正效应,地方政府总投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地方政府总投资对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及其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17个沿海城市1996~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进行分解,并分析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且区位差异显著,沿海省份间的差异逐步扩大,山东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问题突出,河北省、辽宁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有逐步减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黔中经济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化也是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黔中经济区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现阶段,黔中经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中心外围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外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入手,结合现实区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偏离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衡量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典型模型 ,度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度 ,剖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讨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存在着东中西部递减的空间格局,并且东中西部及各省区间的城市化水平差距正在不断减小;城市化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与区划体制等。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6-2007年间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7年间,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地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约15%;与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不同,广东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了协整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间的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消除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8.
霍露萍  张强 《企业经济》2020,(1):99-107
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以我国128个大都市区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集聚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具有显著的扩散趋势,但是原因不同;中部大都市区的集聚程度具有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大都市区具有显著集聚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最后,从顺应大都市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合理分布人口规模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北省82个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变化率和人口净流量进行交互分析,引入城乡建设用地脱钩模型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分析了人口收缩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和城镇化协调类型。结果显示,湖北省存在37个人口持续流出、规模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不仅在总量上表现为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悖论关系,而且在城镇化方面也多表现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状态,而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角度表现为不同的脱钩类型,其中仅有少数收缩区域是强脱钩的合理利用状态。从不同表现特征可将收缩城市类型分为空间无序扩张型、工业衰退型、资源枯竭型以及中心袭夺型四个类别,并概括为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等在时空上的不匹配。最后,结合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变化等特征对人口收缩区域类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重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了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水平及其空间特征,基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视角构建了面板门槛模型,以检验环境规制对城市化质量的门槛效应。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市城市化质量总体上逐步提高,但省域差异呈现出"四降四升"的双W型波动变化趋势。城市化质量省际间存在空间集聚分布格局,但异质性有所增强。冷热点空间格局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规律,环境规制对城市化质量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质量具有驱动作用,而能源消耗和收入差距则抑制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