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浩 《新西部(上)》2013,(11):170-170,162
本文分析了日本人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美意识,其表现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和四季变幻中的美意识。这种美意识是纤细而复杂的,无一不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也是其整个民族对生命、生活所流露出的情感变迁的过程,记录着其民族精神的前进足迹。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土家族生命意识的主题。人文关怀和人性张扬始终是土家族生命意识的思维传统,常识、生活、环境样态是土家族生命意识再现途径,土家的节日文化的传承,刺激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目标更加具体化,是人们传播知识,承传技艺的客观需要。从而充分突出了土家人顽强的斗志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追求人生目标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生意义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姜姝羽 《新西部(上)》2013,(11):171-171,160
文章介绍了韩国传统服饰的特征,分析了韩国传统服饰中所具备的美学内涵。指出韩国尚“白”,故素有“白衣民族”之称,其传统服饰具有宽大飘逸、朴素自然、娴雅端庄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一种飘逸的含蓄美,自然纯朴的美。在充满民族特色的剪裁与配色间贯穿着天人和谐,五行合一的美学韵味。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迁徙史诗中的自然崇拜是哈尼族共同的社会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刻的哲学性,是一部关涉哈尼族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史料。自然崇拜产生之后,就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土壤之中,在建寨选址、开田种稻和节庆祭祀中都得以表达和升华。利用人类敬畏自然的朴素认知,可以强化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社会心理。自然崇拜作为哈尼族潜在的生态意识,在协调水资源合理分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动植物保护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在维系人与人真诚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团结稳定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韩国传统服饰的特征,分析了韩国传统服饰中所具备的美学内涵。指出韩国尚"白",故素有"白衣民族"之称,其传统服饰具有宽大飘逸、朴素自然、娴雅端庄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一种飘逸的含蓄美,自然纯朴的美。在充满民族特色的剪裁与配色间贯穿着天人和谐,五行合一的美学韵味。  相似文献   

6.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7.
地坛是史铁生永恒的对话者、启示者.<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历路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不论其大小,它在地球表面上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培植和作用下,这个民族慢慢地得以形成和发展。布朗族是云南省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邦协村是一个布朗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的村委会。探讨其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人类树立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意识,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品牌,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的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是"民族的心理水泥",可以凝聚人们同心同德为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懈奋斗。文化意识、文化使命感和文化创新意识,才是美丽校园的最为精髓所在。学校是育人的圣殿。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一位教育家曾痛心疾首地说  相似文献   

10.
魏阳竹 《魅力中国》2011,(20):287-2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本文试图以甘谷道情为例谈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全面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核和实践路径,必须站在全局视角、运用系统思维多维度分析思考。回溯历史生成,需要回归于历史情境,特别是要融入近代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现实困境中,多元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古代各民族迁徙、交流与融合中的“自然融入”,“大一统”和“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建构中的“自发存续”,经近代民族存亡危机与探索救亡图存中的“自觉自醒”,到民族伟大复兴与奋斗新时代中的“自为主动”的演进历程。深窥内在蕴涵,需要从马列经典论述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源泉、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探究认知其精神要义与内涵实质。展望现实图景,需要从历史发展中汲取养分滋养当代、从理论语境中联系实际关照现实、从未来实践中把握发展方向,共同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作家雷平阳诗集《云南记》的主题——生命意识.阐释了作家对原始自然生命的抒写,对边地人的生命状态的抒写,对生与死的思考.分析了《云南记》呈现生命意识的艺术特点,生活细节呈现壮观的生命,质朴语言雕琢厚重的生命.认为,雷平阳“生命意识”的形成,既是生活成长环境的恩赐,又来源于各种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同时也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渲染和云南地方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凝结着天人合一的一体观、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尊崇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适度索取的可持续发展观、适应地域差异的生态和谐观和习惯法中的生态保护观等生态智慧,在充分挖掘民族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方面的价值,以期为新时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善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健美操是健与美、力与美、心与美、形与美的有机结合,是外表风度与内在气质的高度统一。在高校女生健美操教学中,要设计和规范课程的美感,在教学活动中塑造形体美,姿态美,展现气质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群 《中国经济快讯》2011,(18):I0001-I0006
这里将展现自然的力量、生命之美,以及自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它将告诉我们,人类如果还想一代代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像马可·波罗把繁盛的古老中国呈现给了西方,2011年世园会也将把西安推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7.
《远东经济画报》2006,(7):122-125
民族布艺让人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质朴的美和独特的创造力,是现代的都市生活正在渐渐失去的原始的自然本色。但城市中依然存在着一大批追求自然古朴之美的人们,于是,这也给有独到创业眼光的投资者带来了新的商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宋丽丽 《魅力中国》2014,(10):277-277,224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甚至对国民思想也有这不可小视的影响。日本就是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与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着莫大的关联。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意识和文化。例如:“物哀之美”“毁灭之美”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人的美意识。日本人认为“死は素晴らしいものだ”(死亡是很美妙的东西)。在日本频发的自杀事件和这种意识也不无关系。那么,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的死生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本文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何祥 《魅力中国》2009,(36):187-187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中国园林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中越神话是两国最早的生态伦理叙事,揭示了远古先民通过认同自然环境、民族血脉和自然万物来逐步构建东方式的生态自我:人与天一,万物一齐。这与阿伦·奈斯所提出的"生态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这为中越两国共建北部湾经济圈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热爱自然、睦邻友好和崇尚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