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速发展的中国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资源问题的关注,可中国的资源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瞩目。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电荒、煤荒、油荒,使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冲击。从现实来看,如何应对能源紧张的考验,并非一个轻松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正>分析"柴油荒"成因之余,寻找替代能源这一话题再次被关注。被称为典型"绿色能源"的生物柴油以其优良的环保特性、良好的燃料性能被认为是理想的石化柴油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连续两年的煤荒、电荒、水荒、油荒相继出现。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样一些问题: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乃至全世界的资源和环境,能否支撑我们无所顾及、毫无节制的高速发展?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方式,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关键在电力;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实施"一特四大"战略,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进而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战略转型,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途;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关键在于发展特高压,建设以"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为核心的坚强智能电网,充分发挥电网在优化配置能源资源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西电东送"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交叉不平衡,必然要求实施"西电东送"。南方五省(区)中,广东省社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能源需求量大、增长快,但能源资源贫乏;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但能源资源丰富,除满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外,有富余的能源资源外送。东、西部地区经济和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必然要求通过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促进区域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南方电网是国内"西电东送"起步早、发展快、送电规模  相似文献   

6.
电荒、油荒、煤荒在困扰着我们。随着能源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也有专家预测。我国电力能源等方面的短缺将逐步得到缓解。然而,我国作为耗能大国和能源利用率偏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企业更应成为“长久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化工管理》2012,(9):28-33
<正>一、前言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近几年,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产量快速增长,对国际天然气市场及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世界主要资源国都加大了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大力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增加天然  相似文献   

8.
众多能源投资机构从尚未结束的“油荒”、“电荒”中嗅出了商机,替代性能源中最具备商业化条件的风能发电,在走过多年曲折道路后,开始迎来春天。  相似文献   

9.
我国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可以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我国能源行业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很大的提高。2000年以来,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以及标准的完善等四大方面都取得较大成果。特别是在2004年,持续近两年的能源短缺现象进一步加重,电荒、油荒、煤荒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透析小泉政府的能源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长期面临能源短缺的挑战.小泉入主日本内阁以来,针对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日趋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制定了以"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稳定能源供应"为目标的国家能源战略,大力推进"能源外交",积极开拓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等能源市场.综观小泉执政以来的能源外交轨迹,其独特的"能源外交"表现在:多边能源外交与国家能源战略相依而行;能源外交,金元当前;获取能源,志在必得;政府外交,企业先行;能源外交与政治外交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油荒"的迷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薇 《国际石油经济》2007,15(12):27-32
2007年9-12月,全国各个省市出现以柴油为主的成品油供应短缺现象.此次"油荒"的直接导火索是国际市场油价上涨;柴油收率及柴汽比均有下降,加之部分地方炼厂减产,是此次"油荒"出现的主要原因;占我国柴油消费量一半以上的非车用油消费受阻且价格长期失控,致使此次"油荒"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油荒"的出现是我国柴油供应长期紧张、成品油价格管理长期"畸形"的集中体现,它使我国长期存在的隐性石油市场浮出水面,证明政府对石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强势干预政策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必须进行改革."油荒"带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减少燃料油进口、为合格的地方炼厂提供充足的原油,提高其装置能力利用率以补充市场成品油供应;二是运用税收工具而不是政府直接定价调控石油市场和消费;三是要实现石油价格市场化,就必须使现行市场结构逐渐向有限竞争并最终向充分竞争过渡.  相似文献   

12.
解析"油荒"     
2003年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全国大范围内出现“油荒”。分析表明,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是造成油品资源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SARS疫情造成了成品油供求在时间上的错位;原油供应脱节造成成品油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缺陷,价格杠杆难以调节市场供求;国家打击油品走私等取得成效,投机商变换方式使市场“雪上加霜”。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重化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及电力供应不足又是拉动石油需求加快增长的两大主要原因。鉴于石油需求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密切相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结构有向高耗能和高耗油领域倾斜的趋势,电力等能源也依然会呈现供应偏紧的状况。为此建议:在国际市场油源充足的情况下,鼓励资源进口,适度保护国内石油资源,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机制,以避免“油荒”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3.
“电荒”引发的冲击和反思,将是一个彻底调整能源产业布局和能源政策的战略性机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见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电荒、煤荒、油荒、水荒这些曾经遥远的词汇也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能源荒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强化能源安全,在对石油、核、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比选择后,人们不得不把着眼点重新放在煤炭上。因为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可靠、  相似文献   

15.
近三年来,“煤荒”、“电荒”、“油荒”、“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限制高耗能产业”、“能源安全”等能源方面的词语受到各种媒体的空前关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各类生产企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多次成为国务院会议讨论的议题。为什么能源问题受到如此关注?  相似文献   

16.
赵青 《化工管理》2012,(3):81-83
<正>中石化旗下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将以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德文能源公司在美部分页岩油气资产权益,这一消息拉开了2012年中国油企"走出去"的大幕。当今世界,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能源资源因素,又有商业技术因素;既有国际经济因素,又有国际政治因素。不少项目,看似能源资源条件很好、商业技术条件也比较有利,却因能源政治障碍不能达成协议,有时还造成项目决策失误、经营风险增大等后果。  相似文献   

17.
<正>受资源禀赋、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制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但煤炭的开发利用还面临国内环境要求日益严格、国际碳减排压力不断加大等严峻挑战。煤炭的清洁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一、煤炭是安全可靠的能源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左右,是最丰富的能源。截止2016年年  相似文献   

18.
刘利 《化工管理》2012,(2):83-84
<正>生物质能源是国际公认的第三大有形能源资源。"十二五"期间,山西将围绕"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实现产业形式由粗放、高耗、低效、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随着山西被列为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够助力山西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技术也就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这些技术当中"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技术就成为山西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危机日益加剧,调整和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已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从资源枯竭的角度,亦或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能源系统从发电侧、电网侧再到消费侧,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都注以无限的期许和关注。尽管近些年,随着新技术的广泛介入、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和开发布局的理性转变,使得以"天赐惠风夜夜弃"为代表的"三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在通往根本性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的道路上,电网调峰、电力外送和市场机制构建仍是现阶段不可回避这三大制约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