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2015年的对虾养殖业低迷,成功率较低,中国几乎没有虾出口,冷冻加工厂处停滞状态,亏损严重。但是,在目前的养殖品种中,对虾盈利还是可观的和具有诱惑力的。为了做好对虾的养殖,保障养殖对虾的健康、产量、质量和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养殖前的清池消毒、养殖中的监测防控、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对虾常见问题及防控措施。1.对虾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  相似文献   

2.
上海青春对虾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11月,入股社员122户,注册资金30万元。2006年销售量1450吨,销售额2000万元,净利润15.2万元,辐射周边农户200户,带动农户销售980万元。  相似文献   

3.
技术概述: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为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其快速发展,由于盲目追求高产,养殖技术混乱,药物大量使用和滥用,养殖废水随意排放,导致对虾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技术围绕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倡导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安全、优质对虾产品,满足同内国际市场需求。增产增效情况:采用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整个养殖过程养殖环境稳定,换水少,溶解氧高,增氧机开启少,生长  相似文献   

4.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精细养殖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经历了4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然而,当白斑综合症流行病暴发时,对虾生产依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对虾种苗繁育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养殖过程中大量固定资产投入,工厂化养殖和池塘精细生态养殖成为我国目前对虾生产中两种重要的养殖模式。文章对比分析了这两种不同养殖模式的特征及其对应的经济效益,并对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海水产研究所刘世禄我国的对虾养殖业自60年代初开始研究试验以来,短短的30年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虾类养殖之冠。对虾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对虾养殖的特点1、养殖的种类已...  相似文献   

6.
南美蓝对虾 养殖前景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美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是西半球第二大养殖虾,占西半球对虾养殖的1/3。南美蓝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滨对虾亚属。为广盐性,热带虾种。南美蓝对虾主要分布于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原产地可全年养殖,属于开放式纳精囊类对虾,其生长速度快。蓝对虾的成虾略呈蓝色,虾肉鲜美,生长快,抗病害能力强,出肉率高。南美蓝对虾在美洲的养殖一直以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俗称台湾草虾,具有个体大、肉味美、养殖周期短、适盐范围广特点,是受市场青睐的虾类品种之一。斑节对虾过去一直在海水池塘中养殖,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青墩等镇渔业科技示范户开展了斑节对虾淡水池塘养殖试验,3只试验池塘平均亩产斑节对虾200.7kg,亩平效益75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在广域网环境下对数据的采集、传输、管理、存储、分析及其更新方面的功能,通过对B/S和C/S两种系统架构优缺点的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在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上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利用ASP技术与VB6.0进行系统模块开发,在尽量保持基层养殖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广域网环境下数据在线采集和批量上传;针对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分级管理需要,设计了多级用户权限管理。数据采集模块的成功运行,将基层养殖企业信息融人整个对虾养殖生产管理信息体系,为全国对虾养殖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起到较好的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遂溪县开展凡纳滨对虾养殖已有20多年,养殖模式不断增多,普遍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但凡纳滨对虾病害也越来越多,成品规格相对较小,养殖效益下降等,针对以上问题,对遂溪县展开微生物制剂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县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微生物制剂应用状况,并对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海珍品养殖公司利用地下海水养殖对虾获得成功,1号对虾塘捕捞结果,亩产对虾达164公斤。从而,为今后大面积利用地下海水高密度健康养殖对虾,起了示范推广作用。自1993年以来,病毒性虾病蔓延,导致对虾养殖业出现几乎全军覆没的大灾难。为此,水产专家们纷纷提出,采用小面积、高水位、地下海水兑淡水,健康养殖对虾的新思路。今  相似文献   

11.
正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白肢虾、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是目前国际水产上的畅销产品,养殖前景广阔。然而传统的对虾养殖模式成为了制约对虾养殖发展的一大瓶颈。前不久,由中科院海洋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建明牵头的"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召开验收会。据了解,该项目历时一年半,  相似文献   

12.
1、西半球对虾养殖1997年西半球的对虾养殖产量为1982万吨(鲜重),这是该地区养虾历史上最好的一年,比上年增加15%。厄瓜多尔是西半球量大的对虾养殖国。1997年养虾产量约为13万吨,价值8亿美元,占西半球养虾总产量的66%。厄瓜多尔有18万...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趋势出现了从动物性蛋白食品向植物性蛋白食品的重大转移,传统的对虾等高蛋白食品的消费需求有日趋减弱的趋势。2008年,中国对虾出口和中国其他出口商品一样,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严重影响:人民币升值、资金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不足。今年对虾产主产地广东、广西等地受到年初冰雪和上半年雨水的严重影响。虾苗脆弱,虾病大面积爆发,导致出口原料虾货源短缺。有报道,今年对虾养殖主产区——广东省湛江地区对虾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与去年相比下降30%,有些地方高达60%。作为2 007年中国对虾出口第三大市场、国际对虾贸易进口量第一的美国,仍然对中国对虾等产品实行封锁,造成中国对虾出口市场严重萎缩,虽然此情况下半年可能有些许松动。2 008年上半年,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中国对虾出口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绝大多数外向型企业亏损严重,在何去何从中观望、徘徊,在百般无奈中挣扎、死撑。  相似文献   

14.
对虾、文蛤立体养殖,互利共栖,改善了水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设备资源利用率,并有效地利用了养殖水域生产力。立体养殖比单一养殖增产降本,使每公斤对虾增值0.71元,增长5.47%,文蛤成本盈利率高达164%。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几年,由于受对虾暴发病的影响,各地区开始探索利用地下水工厂化对虾养殖。工厂化对虾养殖其操作方法与普通池或高位池有较大区别,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正常养殖中收获对虾,平均亩产量1500kg—3000kg。由于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是高密度精养,投资成本高,如果操作不当,会损失惨重,风险较大,因此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红坎村的村民因地制宜,发挥临海的优势,利用低产咸酸田改造成虾塘养殖对虾,使收入成倍增加,不少村民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图为“近海吃海”福成红坎村民在家门前挖塘养对虾。改造贫瘠田养殖对虾@陈朝  相似文献   

17.
<正> 东方对虾在我国分布较广,为虾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沿海地区均有养殖。 由于生产集约化程度日渐提高和日益严重的水源污染,以及对虾养殖业自身污染,造成疾病的广泛流行,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由于至今尚未研究出适合国情的解决办法,更引起水产养殖界和科研界的不安和忧虑。 对虾疾病虽未解决,但人们养殖对虾的积极性仍很高,并从中摸索出一定的规律。事实证明:只要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对虾养殖还是能够取得较好效果。本公司1998年养殖100亩东方对虾,亩产达98.57kg,创利税31.12万元。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截止到2001年3月20日 ,伊朗有望出口7000多t对虾 ,与1999年同期比提高约50%。据伊朗渔业组织业内人士说 ,2000年伊朗对虾出口额达到4000~4500万美元。到现在为止 ,对虾上岸量达2700t,是1999年的5倍。现伊朗养殖对虾产量也已翻番 ,预计达9000~9500t。伊朗增加对虾出口@邱力佳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原产于西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区,该虾个体大,壳较厚,肉质鲜荚,营养丰富,是对虾属中最大型种。斑节对虾为广盐性(在盐度为0.2‰—70‰的条件下均可生存),能耐高温和低氧,抗病能力较强,依据这些特点.丰南区柳树que镇水产产销协会利用微成水对其淡化养殖试验,喜获成功。其养殖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虾养殖工厂化 一年三季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虾是福州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每年产量约占全省一半,加工量更是占福建全省7成以上份额。近年来,福州市大型对虾养殖企业逐渐放弃滩涂养殖方式,转入工厂化养殖,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对虾年亩产值可达百万元。据了解,福州市连江县官坞海产公司是福州市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一。走进对虾养殖工厂,首先可以感受到工厂内温度比外界高出约5摄氏度。工作人员拿出一个捕捞网,在虾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