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喜迎二十华诞,可喜可贺!除了祝贺之外,我有一个感想,希望《改革》能够保持自己的风格,到底怎么定位,是定位在学术期刊,还是理论与政策研究期刊?这个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还是定位成一种理论和政策方面,这种定位可能和《改革》更符合一些。这样的话,《改革》文章的选取,因为是面向中央宏观研究部门、政策咨询部门、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经济实务工作者,那么在文章的风格方面建议也要坚持自  相似文献   

2.
正段奕宏以往所塑造的角色多半给人以硬汉的印象,不论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袁朗、《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还是《西风烈》中的向西,都粗犷而不乏柔情。这次,《大连故事》中的鲁长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继续硬汉下去?段奕宏说:"硬汉是硬汉,但硬汉的硬法可有许多种,不可以随意贴标签  相似文献   

3.
刘溶沦同志在《宏观经济控制应该从何着手》一文中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宏观经济控制似应从社会总资金的投入及其运动着手。”我认为这个提法是正确的。首先,要谈谈资金是什么?陈维达同志在《资金是商品生产的范畴》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4.
刻意保持着与众不同的姿态,还是大众;刻意深刻,还是肤浅。H在微信中说她办公室一天到晚都放着《董小姐》,叫我也找来听听,"真不错",她总结。"听过",两秒的沉默后我回答,"爱上一匹野马,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喜欢"。"真是一个潮人儿",她调侃。潮吗?我自言自语,明明是半年  相似文献   

5.
魏小河 《中国西部》2013,(23):146-147
去年还是前年,豆瓣上有一部日剧被刷得火,叫做《深夜食堂》。我看着大家赞不绝口架势,也去看了一下简介和剧照,但由于当时有《绝命毒师》在追,就没凑那个热闹。其实里还是怀疑,每晚一道菜,这有什么好看的?直到现在也没看过这部剧,但这两天,我在看的原著,安倍夜郎先生的漫画版《深夜食堂》。上有的是5-8,便从第五部看起,反正是关联不强的小故事构成,从哪里看起都行。  相似文献   

6.
书架     
《浅薄》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中信出版社定价:39.00元到底是人类掌控技术,还是技术掌控人类?这个看起来颇有些《黑客帝国》味道的问题,已经实实在在摆在你我面前,我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7.
首先祝贺《改革》创刊20周年。我和这个杂志有很深的渊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上研究生时写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是投的《体制改革探索》,后来发表了,我就变成一个专业的了,我才知道我还会写文章。后来这个杂志改为《改革》,给我的感觉是办得不错的。特别是这几年,《改革》还是非常有特色,发展也比较好,影响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影响因子也提升很快。总之,这个杂志特点明显。但是我觉得除了肯定《改革》的作用之外,今后怎么把《改革》办得更好是很重要的。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我觉得有几点应注意:第一点,《改革》毕竟是个学术刊物,应该多发表在理论上有深度的文章。我的体会是,改革开放30  相似文献   

8.
读书新语     
《新财经》2011,(11):109
《我在高盛的经济预测法》作者:(美)约瑟夫H.埃利斯译者:任曙明等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你是不是还在猜测当前经济是处在上升初期、中期还是末期?或者已经走在衰退的路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片又来了。再一次,它们又惊人的相似:故事都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白鹿原》、《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王全安、张艺谋、冯小刚不约而同将视线投向同一时代,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中国大片又在谋划一次集体转型?我更倾向于后者。从野性萌动,到刀光剑影,再到后宫争斗,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实际上是在朝一条绝路上走。到后期,"中国式大片"简直  相似文献   

10.
梓林自从1999年出版《商海拾贝》、2000年出版《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以来,现在已经出到第六本书。我曾经问过他,在你写的这几本书当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潜海·观潮》。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正是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梓林。现在,他又出了《企业游戏隐规则》套书,照我看,这是《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的续集,是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深刻思考,也是更为简洁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今,写企业书的作者真是如过江之鲫,因为社会有这个需要。需要产生了市场,有人愿意买,就会有人…  相似文献   

11.
TO BE 0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除了《圣经》以外,全世界一切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6个字。哈姆雷特在喃喃自语中说出的这几个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因为哈姆雷特的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而且表达了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们的思想。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生活得丰富、充实而热切,还是生活得单调、平庸而贫乏呢?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自己是否是活着,他的回答是:“我在思考,所以我还活着。”然而,我所见过的关于生存的最好定义却是处于另一位哲学家的笔下。他写道:“生存就是存在于和外界的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惠民 《走向世界》2005,(6):89-92
端庄、美丽、聪慧、豁达、激情、率真、坚韧、努力,这是本真的她。词汇挺多,涵盖不了全部。全部是什么?是《保卫爱情》中捍卫爱情的现代女性、《淘金王》中被卖了29次的临时妻、《嫂娘》中含辛茹苦的农村妇女、《尘埃落定》中精明阴险的土司太太,还是卸下妆容回归现实的孝敬女儿、漂亮妈妈和娇嗔爱人? 演戏、生活,每个角色都有宋佳倾注的近乎痴迷的心灵创作。对此,宋佳的说法是: “我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作为女人,我尽心于生活的同时不失自我,而对于每个剧中角色我都是非常用心地去完成,从不含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道》2015,(3):106
《想读》梁小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1月版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起有教授强烈呼吁删除中学课本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因是太暴力了。读了这篇文章就会成为打打杀杀的鲁智深吗?这位教授肯定学过这篇课文,但他不是鲁智深。至少从我上中学起,就有这篇课文,50多年了,有多少人成为鲁智深呢?现实中的许多“鲁智深”其实并没有学过这篇课文。一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是有影响的,但影响的基础还是社会的现实。《十日谈》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是因为当时已处于中世纪将近结束的时期,《国富论》发生重大影  相似文献   

14.
甲:老乙,你看了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了吗? 乙:看了。怎么能不看呢?不仅我,我的全家,包括我6岁的儿子,每天晚上都早早守在电视机旁,焦急地等待着电视台播放《渴望》。我说老甲,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在全国引起了一场轰动效应。无论是老年还是青少年,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一时间,大街小巷,人们闲聊的话题都离不开工亚茹、宋大成等人如何如何。这在我们国家长时期被国外影视剧所统治者的当代屏幕,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王百会 《东北之窗》2011,(Z2):85-85
过年那几天,还是南风轻拂春意浓浓的,突然间,老天爷变了脸,气温骤降,连"情人节"都不照顾。也许,这是老天故意考验那些个有情人?反正立春早过了,走在北风呼啸的街头,我有些恍惚,我这是在冬天里,还是在春天里?在这个曾被传说"千年极寒"的冬天,有人注定一直生活在春天里。还有谁啊?旭日阳刚呗!黑龙江流浪歌手刘刚和河南农民工王旭,在北京出租屋里光着膀子合唱《春天里》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一个"旭日阳刚"的特殊演唱组合,就这么不经意间,火了。这年头,网络就是这么神奇!穷的时候,几百元的房租都交不起,现在网上一炒,"我爱记歌词"等一推波助澜,某省委  相似文献   

16.
自从在博客上发文谈了一点我对易中天《品三国》的看法之后,我就没有安生过,电话一直不断,网上也闹腾得不得了,网友们争论非常激烈,许多“乙醚”来我的博客、论坛、留言簿闹。老实说,作为批评家,我的意见只是一孔之见,读者没有必要如临大敌;一篇博客文章,“乙醚”们也实在没有必要那么大惊小怪。部分“乙醚”说我是酸葡萄心理,话很不中听。不过,北青网的总编打来电话,他们专门做了一个网上调查,让支持我和反对我的人都来投票,结果,支持我的读者还是比反对我的多一点。看来,严肃的意见,读者还是能理解的。我为什么要批评易中天?动机是什么?是…  相似文献   

17.
一部学人行迹的传记作品,却以少年时期被绑票的经历开篇,这是种巧合,还是作者刻意而为?我翻开这本《红学泰斗周汝昌传》时,冒出了一个疑惑。说实话,面对这本500余页40多万宇的书,要读完真不容易。但因为它的内容是本人深感好奇的周汝昌先生,  相似文献   

18.
许晓京 《东北之窗》2014,(22):68-73
正"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太平洋的风》,韩寒的文字,虽然这首歌我从未听过,但是看到依旧能感受到一抹哀伤。虽然很淡,但挥之不去。这个独特的目的地,这么近,又那么远;这么熟悉,又那么陌生。你印象中的台湾是什么样,是日月潭、阿里山,还是余光中的乡愁,是邓丽君、小虎队的歌声,还是台北故宫、鹿港小镇?对于目的地,每个人心中都有非去不可的理由。或许为了挑战自我,比如西藏;或许为了幼时执  相似文献   

19.
曾子 《开放潮》2005,(6):62-64
“老婆,我走了。”他在门外扔下一句话,然后提着自己的行李箱,和你吻别。你站在门边,心情复杂地望着他乘坐的出租车扬尘而去,是庆幸解脱?还是有些淡淡的失落?《文学与人生》曾子文章讲述了新“留守”女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20.
西北书城     
《西部论丛》2008,(11):91-91
下一个疯狂是谁机械工业出版社/CCTV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编疯狂的事件为何此起彼伏?到底是传承文化还是热钱炒作?疯狂的人们是会继续深陷其中,还是能够全身而退?历经两年跟踪调查、深入采访行业资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