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方式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但实施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隐患,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几种方法,找出产生利润操纵的原因.最后提出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韩晓晨 《技术经济》2007,26(8):120-124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比较普遍,由于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会有很深的行业烙印,本文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特点,提出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扩大坏账准备计提范围,强化注册会计师外部监督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历来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对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将会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会计信息。本文将重点分析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操纵会计利润,实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管理盈余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提供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机会和空间实现对利润的操纵,进而操控企业的财务报表.导致了会计信息的虚伪性。应从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入手,切实解决资产减值计提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现象一直存在,由于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存在很大的灵活性与模糊性,能够满足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通过列举不同类型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发现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仍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一定的空间,最后提出规范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以操纵盈余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变,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更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要求。但是,该规定仍然为上市公司操作盈余留有一定的空间。本文从新资产减值会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出发,提出治理过度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遏止利润操纵,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收益、规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又为利润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现行的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些企业利用计提八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认识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则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1~2006年度的上市公司数据,以价值相关性作为判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通过实证分析显示,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更多体现为损益表项目而非资产负债表项目。这表明,资产减值没有反映资产价值的真实减少,而沦为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工具。本文还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评级作为判断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实证结果显示,信息披露评级的高低没有影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黄宏 《经济研究导刊》2012,(28):60-61,67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按照谨慎性原则,减少了上市公司的虚报资产,增强了上市公司资产的真实性,同时也提高了会计披露信息质量。但与此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定会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中国自1999年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以来,上市公司不断通过减值准备操控利润,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产生很大影响。主要阐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如何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的,以及对此产生的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现实意义 1.实施资产减值准备是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高估资产价值、虚增利润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篡改;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会计制度不够健全带来的弊端,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上市公司的资产挤出了水分,消除了泡沫。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逐渐多元化,上市公司将资产减值准备演化为操纵利润的手段,使得会计数据信息丧失其真实可靠性.为了遏制此种现象,保证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加强监督管理,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文章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曾雪云  叶康涛 《金融评论》2012,(5):45-57,123
本文对1998~2006年间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后果进行了系统评估,深入考察了稳健性原则与自由裁量权的内在)中突。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稳健主义原则下的资产减值动态呈现出“双曲波浪”特征,增强了盈余波动性,存在盈余管理动机;虽然,也反映了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但对行业经济条件的反映是不稳健的,并且与公司层面的经营状况变动是相悖的。这说明稳健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进一步研究发现,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流动资产减值的占比相当高,与“大清洗”、“盈余平滑”、“扭亏”、“微利”动机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新准则对于减值操纵的抑制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6年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强制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债务重组是2006年度亏损公司在2007年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且是亏损公司在2007年度扭亏的重要方式;(2)2006年亏损公司在2007年除了增加使用债务重组这种方式外,所使用的其他操纵利润的方式基本没有变化,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营业外收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3)2007年扭亏公司表现出了利用新准则扭亏与利润平滑并存的特征;(4)2007年继续亏损公司仍然存在洗大澡的现象;(5)在描述性统计中发现了一些亏损公司在2007年存在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本研究的发现具有一定的监管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减值闸题已经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国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对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减值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实务界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日渐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结合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葛涛 《现代经济信息》2014,(16):262-264
本文选取了2009—2011年亏损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资产减值准备为切入点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检验表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亏损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其经营状况的恶化程度有关。并且得出结论,扭亏成功的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当年计提的减值准备明显低于亏损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扭亏成功的公司在扭亏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明显低于未扭亏成功的公司。这将使我们认识到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重要性,能够更好地防范基于资产减值手段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6.
浅议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常常利用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以达到自身的目的。通过研究中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历史,试图证明准则制定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有助于减少企业利用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提高会计谨慎性的要求,但是却与可靠性、相关性的要求存在矛盾,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但同时也反映了会计准则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博弈然而。该规定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通道,资产减值准备仍是一把“双刃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是,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却成为某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某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对此提出建议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资产减值在企业会计处理中应当准确把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才能使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