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之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形势不断扩张,人民币升值预期上涨,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这种情形下,运用有价证券正回购和买卖现券交易以及再贷款冲销政策,来回笼基础货币及对冲大量过剩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缓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新增金融债券——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央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冲销操作的一种新式工具逐渐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但因央行票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从长期发展来看其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激增,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它在外币公开市场操作中所投放的过多的流动性。但是,随着中央银行"滚雪球"般的票据增发操作,巨额的央行票据所要支付的利息却反方向"对冲"了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初衷,使得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效率逐渐降低。本文在央行票据"反对冲"效应的视角下揭示了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仅仅只是推迟了当前的流动性,而非真正对冲了流动性。本文在最后指出随着我国冲销外汇占款压力的降低,改革我国目前单纯依靠央行票据来冲销外汇占款政策的时机已经到来,采取多样化冲销政策组合将会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3.
余明 《金融研究》2009,(2):17-28
近几年,央行票据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手段。本文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央行票据冲销操作的政策传导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央行票据的货币冲销效果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它不仅通过影响基础货币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而且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长期内央行票据冲销操作对基础货币和狭义货币供给量能够产生一定影响,但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趋于中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外汇占款持续增加,我国央行所面临的冲销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国债市场尚不成熟,央行票据应运而生,虽然发行规模持续扩大,但有效对冲比率却呈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央行票据作为冲销工具的负面效应.认为央行票据不宜作为长期的冲销工具,应在对央行票据进行创新改革的同时,继续完善国债市场和外汇体制改革,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冲销工具以减少央行票据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市场套利机制下流动性"过剩"的症结及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并不是货币绝对额的增加,而是表现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和政策制度的外生性因素共同引致的货币流量过强。央行沿袭数量型的调控手段已无法对日趋加快的货币流量进行调控,使之呈现市场流动性相对过剩。因此,央行应重视对货币流量的监控,消除非市场机制的套利,实行微量递增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模式,逐步运用价格型调控工具,引导社会公众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产生预期,才能有效地解决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央行冲销效果的论证考虑了货币目标供应量的影响,通过构建广义货币供应量 M2的有效冲销指数公式,分析2005~2013年的央行货币冲销政策的实际效果,结果发现:我国货币冲销在大多数年份是有效的,在外汇占款压力较大的年份,由于短期国债的不足和央行票据发行的诸多缺陷,对外汇占款的冲销明显乏力。最后提出了发展国债市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央行冲销效果的论证考虑了货币目标供应量的影响,通过构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有效冲销指数公式,分析20052013年的央行货币冲销政策的实际效果,结果发现:我国货币冲销在大多数年份是有效的,在外汇占款压力较大的年份,由于短期国债的不足和央行票据发行的诸多缺陷,对外汇占款的冲销明显乏力。最后提出了发展国债市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长,央行被动大量收购外汇并以外汇占款方式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为此,央行运用了调控再贷款规模、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措施来消除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对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运用VAR模型实证研究2002年9月~2007年8月期间央行货币冲销措施的操作和冲销效果,发现提高准备金和再贷款控制的中长期冲销效果优于央行票据.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为应对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的扩张,我国中央银行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不断扩大,央票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管理层的关注。本文采用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期间的数据,分析汇率因素及利差因素对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为应对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的扩张,我国中央银行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不断扩大,央票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管理层的关注.本文采用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期间的数据,分析汇率因素及利差因素对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目前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外汇储备的快速上升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为了收回基础货币减少流动性过剩,央行不断地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而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效能.为此,必须割断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之间的连动性,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增长导致了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为维持汇率稳定和防止流动性过剩,央行采取冲销干预手段对冲外汇占款。本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冲销干预通过影响信贷资金的区域供给状况,进而影响区域信贷利率。据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行央行票据的局限性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将央行票据作为对冲工具,在调节基础货币、冲销外汇占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央行票据的滚动发行,其对冲作用在逐渐降低,并对国债发行有消极影响。应逐渐将国债代替央行票据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冲销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为应对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实现人民币汇率和物价稳定的双重目标,央行采取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金率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冲销有效性进行了动态考察.研究表明,央行票据在短期内能够平抑物价的上涨,而存款准备金政策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且央行票据的冲销效果明显优于存款准备金政策.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为经济恢复营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受信贷规模不断增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大宗商品价格接连上涨,通货膨胀预期逐步加强。央行接连运用各种工具收紧流动性,并综合发行央行票据、正回购等多种方式回笼货币,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升历史最高水平。本文在对我国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央行运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加息、发行定向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流动性过剩,防止经济过热。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产生的经济效用,并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和走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整个2006上半年,在全球金融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中国国民经济也表现出明显过热的迹象,出现了股市,房市,汇市同时上涨的少见现象。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而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涌入国内的大量热钱,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问题。目前央行票据是我国短期内收回因外汇占款而投放到国内市场多余基础货币,避免通货膨胀的主要且有效的手段,本文基于央票冲销成本及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分析,认为在现阶段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度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大对冲力度,以收紧流动性,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央行运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加息、发行定向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流动性过剩,防止经济过热.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产生的经济效用,并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和走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提高利率对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下,央行连续多次提高了存贷款基准利率,试图通过利率工具来紧缩货币信贷,减少货币供给,达到化解流动性过剩的目的。本文就是基于流动性的大背景,分析提高利率对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并认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控制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从2005年至今,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不仅已引起政府、企业、媒体、民众的密切关注,而且还被认为是许多经济行为扭曲的根源。缓解流动性过剩一度成了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央行两次加息,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度发行定向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旨在通过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