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经济》2006,(10):34-34
能源形势的严峻,促使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走出宁波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确立宁波发展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循环经济要求人们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固有症结。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各国政府和世界环保组织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相似文献   

3.
近来,发展循环经济这个话题就像盛夏的温度一样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界人士,谈起经济发展,几乎都离不开循环经济这个词。循环经济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经济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念,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经济》2006,(6):4-10
当今世界,资源国际争夺加剧,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全球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安全倍受关注。我国主要矿产人均储量少,开采成本高,供求不平衡;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资源与环境容量难以持续支撑粗放型经济增长。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和环境低污染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是重庆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也是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期,资源需求增加,废物排放量大;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缓解资源约束,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浙江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研究下一步浙江发展的道路。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看,浙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其中,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突破资源瓶颈约束是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和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就业率,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吕祖善 《浙江经济》2005,(13):10-13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对浙江来说,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比其他省份更为突出,我们必须加快探索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只要我们求真务实、干在实处,浙江循环经济发展完全能够在全国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传统经济,也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经济,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以至枯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一条与传统经济不同的道路,我们称之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在我国要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行包括技术、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重大战略任务。全面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对于天津市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未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前景,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正迈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性轨道。面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变革,《中国经济信息》助推前行,倾情力证和颂扬这一恢弘的篇章。从本期起,隆重推出《循环经济方略大观》专题。开辟《高层访谈》、《专家论坛》、《省市蓝图与行动》、《示范园区展示》、《产业先锋》、《企业点将台》等栏目展开系列报道,同时推出“循环经济创新企业论坛”和“循环经济创新优秀企业”征评活动,请读者关注我们的后续报导和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11.
浙江走的是“民本经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立足于民、民有公用、民有共享的经济,也是富民利国的经济。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基础。本文作者指出,浙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走了一条“民本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循环经济?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宁波经济》2005,(5):27-27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相似文献   

14.
潘毅刚 《浙江经济》2004,(10):34-36
"循环经济"的兴起"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1、22号)要求,现就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新型工业化”、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确立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界定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加强立法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静国 《宁波通讯》2005,(11):30-32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促进生产“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组合化和资源利用集约化为重点,在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临港区块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华电厂被列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我县一、二、三产资源共享混合型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全国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一条重要途径。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近些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存在公众认识不高、政策法规滞后、发展基础薄弱、科技保障不足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应在切实抓紧抓好国家、省里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实现我省“十一五”提出的能耗降低22%和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改变青海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20.
陈怀录  滕海峰  杜哲 《发展》2006,(6):33-34
目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渐突出,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中央及各级政府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追求较高的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同时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的干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讨论和实践较多的是发展循环经济。综观近年来循环经济的发展,确已取得喜人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难以调动生产和生活主体的积极性,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实践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本在分析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